核心能力与高职院校的发展(1)(2)
2017-10-19 01:18
导读:3.资源整合、优化及有效执行力与高职院校的发展 学校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人力、物力与财力;无形资源是指学校的员工能力、
3.资源整合、优化及有效执行力与高职院校的发展
学校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人力、物力与财力;无形资源是指学校的员工能力、学校的声誉及人际关系等。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化、整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资源的聚合能量。高职院校的资源在未整合前,是处于松散状态,学校必须按自身的发展目标聚集资源、调整资源以使资源为学校运行和发展发挥最佳的效益。因此,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学校的核心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整合、优化可以提高有形资源的利用率。学校物力资源的整合包括对学校现有设施、设备资源的整合。学校的物力资源本身是静态的,但为了使静态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与高职院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所要求的活动或任务紧密结合。同时,整合学校资源有利于降低高职院校的“经营”成本。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日益加强,高校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办学经营的实体。高职院校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努力使校内资源运用得更加有效。
其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本绩效。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且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要与时间、任务、岗位要求相匹配。
第三,有效的执行力为高职院校创造新的价值。高职院校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及人力资源的绩效提高都要靠有效执行力来贯彻。通过有效的执行力,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得以实现,并且创造了新的资源和成果。
4.环境适应能力与高职院校的发展
适应环境能力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处在社会动态的环境中,本身作为一种开放系统,必须适应内外环境及其需求的变化,求得自身与外界的平衡。在寻求平衡中,高职院校不断地在动态中求得发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首先,具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高职院校,就应当具有灵敏的反馈系统。高职院校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敏锐感知政府政策、投资和服务,充分利用其他社会资源,按照政府的政策和市场需求目标来自动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外部环境。高职院校的办学应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符合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方针。在区域定位上,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结合经济发展的态势、科技发展的趋势,开辟新的专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效对接。
其次,发展中的高职院校要与强校合作,依托产业办学,从而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与强势的院校合作,能促进发展中的院校分享强势院校的先进经验,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特色创新等方面快速积累。市场经济决定了现代教育具有产业属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办学要主动适应产业需求,学会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教育,管理教育。要依托地方产业办学,学院联袂当地企业及有关部门建立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以便学院能够紧紧地把握市场脉搏,了解产业发展的需求,能够培养大批企业需要的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素质全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够为地方产业服务,就能取得社会的认同,这样的高职院校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有利的地位。
三、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建设的若干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发展与其核心能力有着鱼水关系,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建设对其本身至关重要,需要有管理文化、学校制度、高职院校各部门关系的协调作为基础。
1.管理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建设的灵魂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所谓学校的管理文化,是讲校长要有‘文化治校’的理念,在文化中管理学校、发展人,即通过对文化的经营整合,如思想观念的确立、价值取向的认同、文化氛围的创设、协作意识的强化等挖掘干部教师的内在潜质,实现干部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且共同遵守的管理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管理行为规范。”[3]高职院校的管理文化是根植于学校的隐性文化,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影响着管理者及管理对象的行为,影响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效果。
高职院校的管理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在管理领域的具体化。高职院校的不同核心能力建设都有与之相应的管理文化,管理中有创新、学习、改进、执行等相关的价值观、信念、意志、态度。核心能力的建设过程也是相关的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
2.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与学校核心能力
学校的制度是学校里的各种
规章制度的复合体,目的在于引导、规范、促进组织里成员和学校各部门的行为。高职院校的制度根据其涉及的活动领域可分为党政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和实践制度、人事制度、财物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学生就业指导制度等,各大制度中还有若干小制度。判断一所高职院校的制度先进性,最关键是看其能促进高职院校健康稳步的发展。而且好的制度要能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实现高职院校的内外平衡。学校的制度对核心能力建设具有支持或限制的作用,如鼓励成员创新的制度会促进学校的核心能力建设,而一些限制成员交流学习的制度会压抑师生的创造性。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认真研究制度的优越性与落后性,而且各制度要以保障、促进学校核心能力建设为归宿。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高职院校内部各部门建设与其核心能力建设
高职院校所制定的战略,要分化为具体部门任务。各部门是高职院校具体工作的执行者与管理者。高职院校的资源具体分配到各部门,且各部门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拥有者。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是将各部门的资源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结合各部门的具体任务,进而对资源进行配置的能力,以达到各部门资源共享,实现学院的整体发展。可见处理好学校各部门的关系十分重要。一所有生命力的高职院校应该具有高效率、灵活、反馈快的组织,能为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 PrahaladC K,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M].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May-June,1990),79-91.
[2] 周 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45.
[3] 安宝娣,方铭琳.学校文化建设——校长与管理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1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汤汉林 邱永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