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观(1)(2)

2017-10-19 01:46
导读:20世纪60年代末由加拿大的培训专家研究开发。它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构建的教育体系。CBET的专业课程开发是一个完全基于能力要求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
20世纪60年代末由加拿大的培训专家研究开发。它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构建的教育体系。CBET的专业课程开发是一个完全基于能力要求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课程开发分为需求确定、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学习者准入条件的确定、专项能力分析、最终成就目标的设计、任务排序、成就测验的编制、开发纸笔测验、开发学习包、实地测验和修改学习、教学实践与实施等13个阶段。其特点有:培训的角色是学员整个学习过程的“服务者”,受训者是整个培训学习中的主体。它是以培养学员能力为基础,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一种灵活性、开发性、个别化的培训,是消费者需求导向的培训。
  以上两种企业教育培训模式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它们都注重企业、岗位、个人需求,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个性化培训。但由于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直接导致职业技术中智能含量的比例不断增加,职业能力的内涵开始从单纯工作岗位的机械职业技能,扩展为从业者知识、技能、态度合一的整体的职业能力。
  
  三、树立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开发观
  
  课程开发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科学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思想指导。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课程开发观是指要以提高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技术和综合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使企业和个人得以稳定发展,实现各自价值的目的。它是校企联合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
  1.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以胜任职业岗位的需求。因而职业能力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即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习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观是面向整个职业的,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职业需要的技能、知识、素质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在培养职业专门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它不是让学生掌握孤立的、缺乏联系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科系统化和综合任务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这种以职业能力系统化开发的课程与以学科系统化开发的课程是有本质区别的,课程内容一个是直接面向职业的,一个是间接面向职业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关注个体、企业、行业三个层面的需求
  成人学习者需求的调查与确认是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需求分析是确定企业的某种预期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亦即“应该是什么”与“是什么”之间的“差距”。这里,状态一词可以表示知识、技能、态度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作好需求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首要环节。需求分析包括个体、企业和行业的分析。
  个体分析是对在职员工的每一个体所进行的分析。由于工作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变化,个体员工也要不断适应这种新的情况,并会产生自我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他们现有的水平与需求之间的差距,确定他们的教育内容。目前,学生也愈来愈认识到自身的权利,维权意识也愈来愈强,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学生掌握着一定的学习主动权和学校的所有权,学生凭借其职业经验和对就业的关注,提出对教学的评估及课程设置的建议,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学和课程的反馈及建议,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学生的角度,课程变成了合同的文本,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前所未有地清晰”。这些举措与我国教育的计划经济模式相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个性化特点,可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保证课程设置的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应用性。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首先要了解签约企业的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用人单位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素质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国外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用人单位对课程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在计划和讲授内容方面,使教学与企业人才需要的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结合。随着就业范围的扩展、就业形式的灵活多样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了教学机构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企业需求是校企课程的依据,根据现代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把该行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由此确定课程和方案,这种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从行业分析人手,对该行业的能力标准和职业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构建国家行业的能力体系和职业资格框架,从而可以使人才培养与合理使用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从职业能力的结构看,职业能力可分为两个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又可分为职业特定技能和行业通用技能,它们与职业关键能力相互包容:行业通用技能是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关键能力是行业通用技能的基础,而关键能力与行业通用技能的基础作用又是通过各种行业通用的、或职业特定的技能体现出来的,没有关键能力和行业通用技能提供坚实基础,职业特定技能不可能充分发挥,三者是不能分割的一体。从行业分析人手,进行能力与职业分析,开发专业与课程,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以单一职业岗位技能开发课程的片面性,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和适应性。
  3.课程围绕职业分析进行设计
  职业和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两者是紧密相关的。课程必须与职业建立紧密的关系,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需要通过行业分析得出,因此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职业分析——学习分析表,把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依此开发专业课程。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训练的时间长短、强度的大小、程度的难易必须依据行业分析得到的职业标准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职业需要的关键能力通过寓于专业课程的隐性课程培养,因此专业课程设计必须包括关键能力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按照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打破学科知识严格的逻辑演进序列,按照课程目标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组织,以保证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为目标,将不同学科或不同类别的传统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重组。课程实施中多采用“问题中心课程”、“项目中心课程”、“体验中心课程”、“培训中心课程”等应用为主的课程范型,训练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具备的能力,从而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差距。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由“主导”转向“服务”的校企课程开发方向
  校企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在于成人高校的重视和企业的加入。首先让企业真正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与成人高校的合作,学校可以快捷地为企业输送人才。其次成人高校认识到自身也处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也有一个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成人高校尽管也有多种形式、层次、类型,但在办学模式方面,多采用“以自我为中心”的“主导型”的成人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办学主体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买方市场”,没有树立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追求统一质量标准的“批量生产”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计不利于成人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自主确定,成人个性化发展的期望被漠视,不利于成人学习者学习进程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只有在改革中求发展,坚持走产教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道路,才是成人教育发展的途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陈联
上一篇:广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