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1)(2)

2017-10-19 02:03
导读:在这个博弈中,对方提供真实信息,而自己提供虚假信息,对自身的短期利益是最大化的,而对方的收益是最小化的。所以提供真实信息是严格的劣势策略
  在这个博弈中,对方提供真实信息,而自己提供虚假信息,对自身的短期利益是最大化的,而对方的收益是最小化的。所以提供真实信息是严格的劣势策略,而提供虚假信息是严格的优势策略。博弈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都提供虚假信息即为严格优势策略均衡,结果两者的收益都为0。
  在现实中都会出现用人单位进行虚假招牌,毕业生提供虚假简历等现象。
  (三)满意——不满意博弈模型分析
  以困境博弈分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满意——不满意选择,博弈中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各自唯一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最大满意度。满意的表现为薪酬、发展前景、人际关系等。当大学生接受用人单位提出的薪酬待遇,认为在该用人单位中会得到再教育和自身的发展,并能接受用人单位文化,与同事关系融洽,大学生的满意度就高。同样地,当用人单位接受大学生提出的薪酬待遇要求,认为选择该大学生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的发展,并且不会引起老员工的不满,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就高。本文分析博弈双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实现最大满意度的关键是对方投入来符合自己的要求。
  假设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就业选择的满意度所得收益用简单的数字表示:通过困境博弈分析,双方都投入时的满意度为1,双方都不投入时的满意度为0。当用人单位满意大学生表现和但大学生不满意用人单位要求,即大学生投入但用人单位不投入时,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2,而大学生的满意度为-1;当大学生满意用人单位要求但用人单位不满意大学生表现,即用人单位投入但大学生不投入时,大学生的满意度为2,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1。通过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就业选择的满意度所得收益的困境博弈分析可以得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在理性思考后,都从自己得益多少出发考虑问题,但并不刻意伤害人,最终会决定两者都不投入,矩阵中显示为两者都不满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三、结论
  
  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可以发现毕业生就业困难关键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切实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就业选择的参与者和相关参与者都应有改革。
  首先作为政府应在政策上适当调整,规范就业市场,禁止单位为宣传形象,只设摊不招人,提高就业市场的信任度。要建立和健全就业市场的法规体系,建立公正、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就业服务的手段,要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方式转变。通过网络提供需求信息和就业服务,有效降低求职成本,促进信息的及时发布、共享、流通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就业选择双方的有效沟通。并且对离校后失业登记的毕业生,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推荐等服务;对离校后生活困难的毕业生民政部门应实行系列救助等。
  其次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未来几年,需要尽快建立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制度,包括:在培养过程中,应该从教学内容、实践技能等方面更加突出针对性;在求职过程中,高校和有关部门应给予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倡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的敬业爱岗精神,并强化诚信教育。
  用人单位应该本着为我所用的思想,培养自己的人。用人单位招聘到高校毕业生后,应积极培养毕业生为单位的后备力量,努力创造毕业生全面提升的机会,最终使毕业生创造自我价值与单位价值的有机统一。
  高校毕业生应降低就业期望,及时就业。高校毕业生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以诚信对人,展现真实的实力和水平。就业后要遵循职业道德,运用所学为单位和社会创造价值。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王则柯.人人博弈论[M].中信出版社,2007.
  2、曾文涛.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7(10).
  3、罗三桂.关于大学毕业生择业行为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
  4、郭森,田醒东.就业观念的更新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J].职业时空,2007(6).
  5、刘哲.大学生择业观念与就业市场的博弈分析[J].江苏高教,2006(1).
  6、沈杰.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J].当代青年研究,2005(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庞飞
上一篇:关于“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