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1)
2017-10-19 02:0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文章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现状,运用经济学的博弈模型分析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过程中的参与者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博弈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人;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高校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6年和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413万和495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4倍、5倍。
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相对良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遇到困境,是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博弈的后果。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现状
(一)优越性岗位资源稀缺,结构性失业突出
优越性岗位是能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具有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如国家党政机关中的公务员岗位等。优越性岗位对高校毕业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在实际就业环境中却是稀缺性资源。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分别为各级党政机关约占3%、事业单位约占20%、国有企业约占24%、非国有企业(包括私营等企业)约占5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渠道,但高校毕业生认为这类企业既无高薪又不稳定;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只占非常小的比例,而大学生却将之为首选。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导致结构性失业比例增加。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还体现在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和单位性质分布的不平衡,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这也是我们国家人才分布矛盾的直接体现。形象地说,就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虚假信息多,就业市场诚信度低
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
招聘过程中,都本着诚信守规、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但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出现了种种不诚信行为。这种失信现象的产生,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而且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主要包括:夸大有利信息,如在就业过程中随意更改成绩单,伪造
英语四、六级和各种获奖证书,给自己冠以某某部长、主席等头衔;在简历上或者面试中,刻意隐瞒不利信息等。
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主要包括:一些单位提供虚假承诺,允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环境条件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一些单位虚构注册资金、隶属关系、营利状况等相关信息,以此招揽毕业生;甚至有个别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盘剥、侵占毕业生的劳动成果,严重损害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三)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期望冲突多,满意度低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就业观的落后阻碍了很多大学生就业。特别对薪酬问题上,与前几年比较,高校毕业生的期望有所下降。但许多大学生还是希望一毕业就能拿到较高的工资,只有很少的同学表示可以接受低工资。除薪酬外,许多学生在就业时还注重工作的前景,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选择一份有前景的职业。在择业价值标准的选择上,多
数学生把“薪酬与福利”、“用人单位的效益与发展潜力”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薪酬和工作前景都令毕业生满意的工作岗位并不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就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关键是就业选择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双方都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选择最优方案,结果导致现实中的就业困境。我们以博弈模型来分析就业困境。
(一)零和博弈模型分析
零和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一方的收益必定是另一方的损失,某些博弈方的赢肯定是来源于其他博弈方的输,特点是不管各博弈方如何决策,最后的社会总得益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总是为零。前提是社会提供的资源是稀缺的。
对于毕业生就业选择,我们可在零和博弈上作分析。假定社会上只有一个工作岗位,两位毕业生A和B。当A选择就业时,势必使B失业,同样地,B就业意味着A失业。
前面为了简化讨论,假设社会上只有一个工作岗位,两位毕业生。现在进行放宽,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社会上就业岗位供小于求,尤其是相对优越的岗位更是稀缺的。这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是一种零和博弈。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真实——虚假博弈模型分析
以困境博弈分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就业中的真实——虚假选择。困境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来讲,各自都有两种可选择的策略,但各方的得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也取决于另一方的对应选择。前提是两者信息不对称。
假设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就业选择中所得收益用简单的数字表示:真实的收益都为1,虚假的收益都为0。通过困境博弈分析,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彼此提供的信息都是虚假的时候,两者的收益都为0;在双方提供信息中一方真实,一方虚假的情况下,虚假的一方在短时期内会有即得利益,真实一方因被欺骗,收益为-1。当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信息但毕业生提供虚假的信息时,用人单位的收益为-1,而大学生的收益为2;当毕业生提供真实的信息但用人单位提供虚假的信息时,大学生的收益为-1,而用人单位的收益为2;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彼此提供真实的信息时,双方的收益均为1。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