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1)

2017-10-19 04: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文章首先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和合作性的内

  摘要:文章首先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和合作性的内涵和定义,然后以浙江为例总结了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现状,阐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挑战以及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有所借鉴,论述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建议以及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性;合作性;现状;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
  
  什么是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可以将其界定为:基于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宗旨,高职教育所具有的地方特色。这是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即内涵。而所谓地方特色,体现在诸如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培训方略(内容、场所和渠道)、生源、就业出路、办学体制、投入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构成了高职教育区域性的外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区域性、应用性及岗位性等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一般为地方院校,其投入、生源和就业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本地区的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原则,在专业设置、教学组织、培养目标上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为地方服务的直接性和有效性。
  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开放、开拓的品质。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与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社会经济文化日益融入全球化经济格局,高职教育不但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迎来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极好机遇。
  
  一、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现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特征在中国一些地区已经显现。据统计,浙江省2007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3%,报到率也在90%以上,均高于全国水平三四十个百分点。高职院校的异军突起是近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过去几年,浙江省通过对成人高校的改制、改革、改组以及将部分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升格,采取政府投入、老校区土地置换、社会企业参与以及银行贷款等方式,先后筹建了40多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数连年增长。现在全省高职院校数量已占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总数的59.5%,在校生数达到17.72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专业设置贴近地方经济,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是浙江高职教育的特色。浙江高职院校除了设置计算机、外语、会计等社会通用专业外,特别注重设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服装城”宁波是享誉海内外的“红帮”裁缝的发源地,2000家服装企业中,高级技工和技师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服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应运而生的宁波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依托宁波特色产业背景创立的。
  浙江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已经于上个世纪开始。20世纪90年代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形式有:第一种形式是聘请外籍教师到国内的高职院校任课或讲学,或者选派教师到国外的高等院校去考察、进修,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合作,形式灵活、内容多样、期限不一、费用较低,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目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的方式。第二种形式是中外高职院校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框架之下的系统合作。典型项目如中国与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CCCLP”项目)。第三种形式是中外高职院校自主合作,按照产业经营模式,实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益共享。高职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沿着纵深的方向不断推进,可谓精彩叠出,硕果累累,展示了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阔前景,体现了中国高职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性和国际性的挑战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迅速发展是中国入世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入世后市场进一步的开放,中国的高职教育直接与其他各国正面竞争的态势已日益尖锐地显示出来。问题在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外的同类教育并非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特别是欧美市场发达,其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和地位,以及在发达市场环境中的运作成熟程度,在招收国际生源、科技成果转化、教育产品开发和贸易等方面远远高出中国。这样,中国不仅在现代经济的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职业教育融入世界高职发展和竞争中时,也已远远落在后面。在加入WTO条件下,中国高职教育要迅速达到国际水平并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就只能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迅速提升自己,利用国际市场的开放与便利,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寻求友好交流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办学,来提高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走国际合作之路。
  中外合作办学,可引进外资,迅速解决高职院校资金短缺的困难,创办先进的实习、见习、实训工厂等,将使学校面貌一新;而先进的教育理念、原版教材与外教的引入,将使教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双轨制的运行,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将起到重要作用。当然中国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学生学习用功等方面的优势,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合作办学运行得当,可以融中外教育优势于一体,取得“1+1大于2”的效应。因为外资的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实训基地的建立,高水平外教的直接教授以及双轨制运行,双语教学等等,使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能拿到国外名牌大学的学位和毕业证。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国际经历三位一体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十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他们又增加了国际交流、海外实习这一条,强调全球化人员的密切合作,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型企业跨国经营的趋势相适应。这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二)以适应岗位为培养目标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德国大学相比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淘汰率极低。由于实行的是学期制,学生不可以推迟毕业。学生在申请入学时就有一个明确的岗位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又以培养学生适应企业所设定的工作岗位为目标。学生甚至在实习中做出了成绩,申请了专利等。真正做到了“零距离上岗”。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陈红玲
上一篇:江苏省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的策略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