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摘要】
文本细读既是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的重要路径和平台,又是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从诸多方面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的方法:细究根源,把握文本主题;细读情节,走进人物心灵;细寻思路,提炼主问题;细问作者,提升文本价值;细品特色,精选切入点等等,以此来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关键词】 文本细读 课堂 精彩
本文所谈到的 “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活用,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的方法。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架空分析常常使文本解读的深度大大降低,过多的串讲、分析,进入文本太快以及过于追求政治、思想意义等因素的存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文本细读”则通过语文教师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人格,通过这样重要的路径和平台,让每位语文教师认真细读每一个文本,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殚精竭虑,敲骨吸髓,甚至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文本细读设计阅读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使得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一、细究根源,把握主题
所谓细究根源,就是教师在细读文本时探寻作者思想之源,追寻文化之根源。可以对教材编辑时删改的部分加以细读;可以从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入手对文本进行细读。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主题。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温州实验中学的杨聪老师凭借《云南的歌会》一课,在浙江省语文教学优质课上独领风骚。他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细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发现课文节选时删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 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最有意思了。”于是,杨聪老师抓住“意思”这个词,打造了一节经典的语文课, 把教学推向极致。
【教学板块一】发现“意思”。课堂伊始,杨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篇课文有意思吗?(学生纷纷点头)我这人喜欢细节, 你要用细节说服我。(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教学板块二】有一个网友说:“《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教学板块三】作家的“意思”。教师层层深入直逼主旨:“那么沈从文先生所说的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课件显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 不免近于卖呆, 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颂歌最有意思)抓住这个“活”字, 研讨字里行间能体现生命活力的细节,感受作家对生命的赞颂。此时课堂情感酝酿已水到渠成, 发言者句句发自肺腑的人生思考深深震撼了全场师生。
课堂如此流光溢彩,我想,这归功于杨老师对“意思”二字的咀嚼和推敲。杨老师课堂的深度达成源于他引领学生对文辞的深度透视,他引领学生从“字缝”里细读文本。正是因为杨老师在紧扣文本这个环节做得很足很透,所以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然走向深入,构成了“文字——文章——文化”的迷人序列。
无独有偶,金华四中的陈晓英老师执教的《散步》同杨老师细读方法类似。陈老师细读的切入点落在了生命上,分别从生命的绿意、生命的芬芳、生命的接力三个层次去解读,最终归结为生命因关怀而美丽,生命因背负而不息。她如此设计是源自作者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说:“《散步》是想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和作者的《20年后谈<散步>》里说的一句话:“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 大学排名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唯文通彼此, 譬如梁与津”。品味语言是进入文本教学的必经之路。如果能通过反复咀嚼文本, 巧妙抓住文本中一个足以结构全文或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词或句, 在这些地方精心打造, 必定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二、细读重要情节,走进人物心灵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由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探知到人物的性格,进而把握主题。在阅读过程中,对重要情节进行反复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能够带动全文的词语,这个(些)词语就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在浙江省语文优质课评比中,陈晓英老师凭借对《刷子李》的精彩细读获得了一等奖。在反思《刷子李》教学时她说:我备课时先是熟读文本,以至成诵。其间,发现了三个可以带动全文教学的点:
【一】文中用了52个“一”。细品之,我把它概括为“一个绰号藏奇绝”、“一个传说话奇绝”、“一段实录证奇绝”、“一袭黑衣衬奇绝”、“一手绝活写奇绝”、“一番教诲表奇绝”;
【二】文中几个跟黑衣白点的中心情节密切相关的几个带“然”的词:“果然”、“居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这个词也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境界;
【三】人物的双重解读,即人生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和文化意义上的人物解读。
陈老师正是对文本进行了敲骨吸髓式的细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感受情节之魅力”和“感受刷子李之魅力”上,才达到了“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极高境界。使得这堂课的设计出类拔萃。
她用“然”字串起了课堂的精彩,请大家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你就是曹小三)复述黑衣白点的故事,注意要用上四个“然”字(果然、居然、竟然、忽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学生精彩的复述之后,陈老师引导学生感受“悠然”刷浆之妙。陈老师说:一袭黑衣衬奇绝,一个白点显奇绝。除了黑衣白点外,你们对师傅刷浆还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同学们试想这是一份能让人悠闲得起来的活吗?可是刷子李却那么悠然刷之,享受其中、其乐无比,请同学生带着动作“悠然”朗读。
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总结:
“不仅仅刷浆技艺之精湛令人称奇。简直就是一曲刷浆之歌、一段刷浆之舞。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悠然”一词写出他很陶醉于刷浆,很享受这种工作。也许只有享受工作,乐在其中,才能创造精品!绝!”
这样一节精心打造的语文课,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心灵;由情节的发展,探知到人物的个性品格,从解读人物升华到文本的文化高度上的解读,正是文本细读的价值所在。
三、细寻思路,提炼主问题
教学中接触到的任何一篇课文, 不论长短,不管体裁,必然体现作者思路。思路越清晰,文章的脉络越分明,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得十分透彻:“叙事方法尽管有多种多样,唯能线索在乎,则错综变化,唯吾所施。”那么教学前,我们如果能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文章“脉络”,教学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若能紧扣文章的思路学生就有“序”可循,顺藤摸瓜,便于逐层深入地理解阅读对象。
【例】《口技》一文,开头“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就巧妙地暗示了表演者演技的精湛和绝妙。教师可紧扣“善”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看文中表现口技人之“善”有哪几个方面?
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此为一“善”;
表演的内容生活化,表演一家四口深夜醒而复睡又遇大火的复杂情景,此为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