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也谈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情感教育
[内容提要]
自新课改以来,情感教育就被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各学科教学中建立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以及培养其良好的品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强调落实三维目标,即我们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与学科思维方式,又要在知识技能的操作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结合学科特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了以下三点信息课的情感教育策略:一、情境陶冶,激发情感;二、过程参与,体验情感策略;三、言传身教,落实情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情感教育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设立应该是三维的,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前两者因为易操作而受到教师的重视,容易达成或落实;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则因为不够具象而常常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杨钦芬认为,三维目标是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她在《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解读与整合策略》一文中指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刊登于《教育学术月刊》08年第7期)。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摆设,而是应该是实实在在、有机地融合在前两者目标之中,甚至它凌驾于前两者目标之上,成为影响学生良好信息素养养成的决定性因素。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但是在课堂上,为了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而进行说教式的情感教育,显然有违我们课改的初衷。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目标,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能感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果脱离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情境,孤立地、生硬地、人为地、刻板地进行情感教学,甚至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样做,显然违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研读新课程纲要,我们发现: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为依据。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设立也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促进学生的情知发展。因此,情感目标的制定必须要明确、具体,并且可以达成。如何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值得我们每个信息技术老师深思。
为达成我们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落实好情感教育目标,我们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现归纳总结以下三条教学策略供参考:
策略一:情境陶冶,激发情感
情境教学,是各科通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它能将教学内容通过一种现实的或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创设一种趣味氛围,旨在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1. 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是个长期并艰巨的任务。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向来是各科教学兼具的任务却又不容易进行的一种情感教育。信息技术课堂如何在技术操作指导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