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高中美术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审美、学习创造的课程。从某种程度说,这是一种强调引导高中生直接感知、发展艺术思维,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的美术课程。在这一课程中提倡的是适应视觉文化时代的新颖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 特征 教学方法
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国高中美术欣赏在教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由于中国现行的教学体制及许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虽然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必修课,但全国的开课率不高、开课量不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据调查显示,主要的问题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中美术课侧重于欣赏教学,但并非学生都有兴趣进行书面或理论性的美术欣赏活动。
第二、未设置美术创作(表现)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缺乏对美术作品的感性体验,不利于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
第三、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中学生对美术教学存在一种常规的思维偏见,不利于学生美术教学和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第四、由于大部分高中在美术欣赏教学方面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教学资源环境,高中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水平和人数参差不齐。
以上问题阻碍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发展,不利于高中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通过在高中美术岗位上的学习和培训,对我的启发很大,在教学观念、思想方法上得到全新的转变。针对高中美术新课程的特征,我谈谈自己浅略的体会:
一、具有人文学科特征的高中美术新课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标志着我们对美术课程性质的重新认定,也是我国美术教育观的重大转变和突破。
“人文”与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等概念同义。在中国传统上,“人文”与“天文”相对;在西方世界,“人文”则与“科学”相对,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观具有首要的意义。”闻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各有自己的关注对象,自然科学关心的是“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两者互补,不可替代。人文精神关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主要通过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体现出来。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日益丰富多样的美术形式在全球性文化交流过程中再次成为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高中美术课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人文”特征。一是美术课程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而言,主要使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即形成美术方面的各种认识和能力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美术课程对于传承人类文化而言,则可以让学生了解文明发展、理解人类的理想、弘扬民族精神、认识多元文化、参与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
总而言之,现在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并非是涂涂画画、产生一件作品而已,而是要让学生能从“人文”性质的高度更深刻地理解美术和运用美术。
二、“美术素养”概念的提出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美术素养”是这次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提出“美术素养”这一概念,一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这一概念可以涵盖学生在美术方面全部的知识、能力和修养;二是改变了以往在技能上以写实性造型技能为目的而在知识体系上又脱离美术自身规律的美术教育观,强调让学生通过对美术语言、美术形式规律的切身体会,及其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形成一种建立于美术本体规律基础上的知识、能力及其相应的个性品质;三是能与教育部课程改革文件中提出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相呼应。
由此可见,高中生学习美术绝不是仅仅学一点美术技法,而是要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形成相应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而前面讨论的“视觉读写能力”正是美术素养的具体化,也是其中主要的美术实践能力。
三、高中美术新课程的教学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高中艺术欣赏课程(包括美术欣赏课和音乐欣赏课)。广大美术教师对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长足的进展。那么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之后,对“具有人文学科特征”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又有何新的要求呢?
1、“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的区别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都是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的感知、体验与理解,都具有情感与思维两方面的活动。相对而言,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美术欣赏”着重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即侧重于“悦目赏心”的审美过程。而美术鉴赏是“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即更侧重于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鉴别和判断。因此,美术鉴赏比美术欣赏具有更高理性层次的要求。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主编《教育学》星河印刷有限公司 2004年8月出版
2 王聿泼 主编《心理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出版
3 范梦 主编《美术概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10月出版
4 庾宗庆主编《艺术本体论——情感与生存》重庆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