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信息技术课如何做到的“收放”自如(一)

2017-10-24 06:5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信息技术课如何做到的“收放”自如(一)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信息技术课如何做到的“收放”自如  
信息技术课如何做到的“收放”自如
 ——从《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议》15条谈起
 
 摘要:信息技术课在教学上要做到“收”(教师讲解、示范等)和“放”(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等)的和谐,需要注意“收”的需求、时机和“放”的平台、方法,真正让“收”为“放”服务,实现对学生“放”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议》在第15条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屏幕提示、网络资源等方式辅助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达成教学目标。”
 这条建议,也引发了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课,在教学上如何处理对学生的“收” (教师的讲解、提问、引导、示范等)和“放”(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毫无疑问,老师们都知道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应该更多站在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的位置。但真要在课堂上做到,绝不仅仅是一句漂亮口号那么简单。收的过多过紧,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能力得不到发展,放得过多过滥,则又会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效果更坏。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信息技术课的“收”和“放”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课“收”要有“需”
 所谓“收”要有“需”,是指教师讲解、示范的教学行为要考虑是否教学必需,而不能过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再唯教师、唯教材,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考虑教学中哪些环节是需要教师做好讲解和示范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我们在平常的听课当中经常发现教师喜欢用教学广播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控制,甚至时常中断学生的学习,“好心”的为全体学生示范如何操作。而其实过多的教师讲解和示范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凡学生能主动阐述的,教师绝不替代。通过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收”要有“时”
 所谓“收”要有“时”,是指教师讲解、示范等教学行为需要掌握时机,要用在“刀刃”上,而不要过滥(低水平、低效率)。
 在09年宁波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多位老师共同上了《探寻鲸的奥秘》(浙江省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13课)一课。这是一节在整合对鲸的探寻科学内容上学习有关网络信息搜索知识与技能的课,教材设定了三个学习目标:了解搜索的概念、学会用关键字查找资料和学会网页资料的保存。值得挖掘的隐含目标是关键词的合理使用和学生对信息的有效筛选和甄别。而这点对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终身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处理不好,学生任然是停留在简单的网络搜索上,比如有些课,最后学生还是在用原来的整句话作为关键词使用(虽然有时候,整句话也可以找到答案, 但培养学生确定问题的关键词能力,也是学生应有的对信息进行筛选的一个良好素养)。
 在处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处理关键词的使用上,一位老师通过让学生搜索更多老师的信息,当学生在找到并不是教师本人的错误信息时,巧妙的引入到关键词的处理上,并及时通过观察搜索结果上的“标题、简介”来快速判别有用信息,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里的“收”就用的很合适,效果也很好。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三、信息技术课“放”要有“地”
 所谓“放”要有“地”是指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有“用武之地”。
 1.创设和谐民主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诚心诚意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陈旧教法,实行教学民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讲台走下来,从“中心位置”到“退居二线”。
 在一次市教学研讨活动中,学生面对的都是外校的教师,很自然的地感到陌生和拘束,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沉闷。但有一位教师在还没有正式上课之前,组织学生一起做游戏,给一些物品找类别,老师也走到学生的中间和学生们一起参与,气氛立刻变得融洽,学生也活跃起来了。到开始上课时,这个游戏的内容又正好为学生在利用分类进行网络搜索打下了基础,真可谓是一箭双雕。教师和学生都放开了,课堂收放自如才有了保障。当然,师生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也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建立的,而是要牢固树立起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观念,在长期的教学中与学生逐步形成的。
2.设置开放分层任务
 同样是在《探寻鲸的奥秘》这节课中,该参赛教师给了学生一些上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也充分利用课件,将必要的概念和重点信息进行了集中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非常清楚和明确学习的目标、内容,收和放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个值得讨论的环节:在让学生自主“探索更多鲸的信息”时,所设置的“让学生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中又一一列出了如“世界上最大的鲸”、“中国最小的鲸”等四个问题,限定了学生查找的范围。也许教师是出于对学生的不放心,而做了如此“充分”的预设,好让学生能把任务完成的更快、更顺利,却不想同时也将学生的探索思维和实践活动给“预设”了。我想这里如果能更注意15条的建议,适时组织分层教学,对于信息技术水平层次较高的学生,再设置一道让学生查找自己选择的问题,一定会使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思维更加开放,自主探究更加真实。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构建网络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