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情牵一线,构筑信息技术乐学课堂的可行性设想

2017-10-25 02:5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情牵一线,构筑信息技术乐学课堂的可行性设想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情牵一线,构筑信息技术乐学课堂的可行性设

情牵一线,构筑信息技术乐学课堂的可行性设想  王 玲

摘  要:针对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课程更该从学生善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角度出发。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常在机房实现,师生间关系往往中间隔了设备这堵墙,如何让学生面对电脑不再“迷茫”,真切感受到把电脑当工具使用的乐趣,是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关心的话题。对此,本人的设想是:设备是硬的,人心是软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真正落实情感元素定能很好地跨越设备这一堵墙。
关键词:情感教育   乐学    情境创设                                                                                                                                                              
 
 一、问题的提出:信息技术课堂实际与学生需要的冲突
 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很多老师包括本人多多少少存在“拿来主义”的想法,利用已有教学成果是好事,但“拿来即可用”的思想有待纠正。落后的设计理念,不能给存有主动探究意愿的学生提供资源支持,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普及,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接触电脑,基本上清楚上网冲浪的乐趣,一旦信息技术课堂缺少魅力,很多学生就会转向其他,所谓心不在焉,一部分学生(多为女生)学习比较感性,单纯以知识、技术层面难以缭拨他们的心弦,他们更希望学习建构在一个感性空间的基础上。
 综上,信息技术课堂到底缺少了什么元素呢?直到新课标明确指出“情感”这一目标维度才恍然大悟,原来少的就是“你”。可如何用情感元素调剂课堂,这就引发了一个新的话题。切合教材内容的情景交融,会更加促进学生情感参与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乐学”氛围。
 二、情感因素作用于课堂的可行性实验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曾经在网上发布的《论信息技术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认识及实施策略》一文中看过一张图表,经修改如下图所示:
 (注:图表中的数据只说明趋势并非实数)
 上图给我的启发:
 1.上一节课犹如唱一首歌,能调动全场的气氛,感染到在座的所有人,就能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我描述中情感线以同一基调贯穿教学始终,并且围绕一个中心较高起点出场,唤起所有学生的注意,在这条情感线的引领下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当情感累积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获得显著的成效。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或多或少都有情感因素的参与,之所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原因主要在于情感投入的时间和广度上存在差别。情感线一旦产生断点,学生的学习热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设想要让冷却了的热情再次重现,那又得花时间和精力培养,还不一定能成功。

大学排名


 2.图中增设了“教学效果图”。按图中所述,超过“100”意味着,一部分学生不但提前完成了指定的教学任务,并且会在情境引导下主动钻研下一个教学任务;教学后期,尽管学生的兴趣涛声依旧,但由于知识点和和操作要求难度的增加,教学效果可能会有所回落。
 3.尝试操作:情感体现与情境创设浑然一体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倍受亲睐,但上一个任务与下一个任务如何自然过渡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以下我尝试了用情感线来软接,过程如下(实验用的两个班级分别冠以甲班、乙班):
 【案例】:教学内容:理解并学会应用Excel“自动筛选”的数据处理方式;操作要求:正确使用“自动筛选前10个”、“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中的“与”、“或”关系词及大于等于小于等关系。
 两个班设计不同之处:甲班学生操作部分在不同的Excel文档中体验,文档与文档之间没必然的联系;后来在一位老师的启发下,乙班设计了“搜捕罪犯”的教学情境,嫌疑犯的名单存放在Excel文档中,通过Excel文档的一次次筛选,排除不符合特征的嫌疑犯,最后确认一人为罪犯。确认罪犯的5条线索分别存放在5个不同的Word文档中(除了第一个文档,其他四个都加密。),而打开Word文档的密码是上次筛选后重新确认的犯罪嫌疑人的人数。由于每次筛选方式都不一样,因此经过5轮操作基本上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学会了“自动筛选”的数据处理方式,同时也了解到Word文档还可以加密。
 实验结论:甲班学生操作过程中只是简单地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由于学习难度不大,学生基本可以接受,但没多少乐趣可言,仅仅为了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动力不足,效率不高,事后印象也不深刻。乙班在一个完整的情境教学环境中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学生完全沉静在“小柯南破案”的情境中,情感流露自然,想法也很单纯,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教学效果显著。这正好印证了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至理明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上一篇:点燃创意——关于初中幻灯片制作创意教学的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