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存在着三种问题:导入过分渲染情景,占用时间过多,失去时间有效性;导入偏离教学主题,导入与教学脱节,失去逻辑的有效性;导入忽视学生需求,导入效能低下,失去需求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题目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兴趣导入法、体验导入法等方式,以提高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关键词】 导入 有效 学生 尝试 思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有较强实践性的工具性学科。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周课时每班不过两节,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设备配置相对落后。在短短的一个课时里,如何让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课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农村初中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学校学习的压力以及网络与游戏的诱惑,信息课上往往会出现有些混乱的局面。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导入,及时控制好课堂,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呢?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教学导入对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导入,巧妙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未行,趣已浓”的效果。但多年的教学发现,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导入中,存在以下三种常见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导入过分渲染情景,占用时间过多,失去时间的有效性
片断1:一位教师在教学“声音的加工和处理”这一节课时,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演唱会片段,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随后这位教师说:大家看周杰伦唱得这么好,你们想不想也唱一曲啊?学生回答:想!这位老师就又播放伴奏让学生们演唱周杰伦的歌,学生们开心地唱了起来,此时课堂已经过去了8分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分析:以上的教学导入无疑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而且教学导入中出现了重复的内容:演唱会片段和演唱周杰伦的歌。教师的目的可能是想更好地调动课堂的气氛,但是忽略了对课堂的控制,失去了课堂时间的有效性,使学生处于一种长时间的情绪亢奋中,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
思考:在用情景作教学导入时,长短一定要适度,要保证学生能入情入境,进到情景中,但又能走出情景,思考教学问题。另一方面,课堂时间是宝贵的,教学导入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渲染气氛。
(二)导入偏离教学主题,导入与教学脱节,失去逻辑的有效性
片断2:有位教师在教授“Excel排序和筛选”时,正值“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上课伊始,他让学生观看了“嫦娥一号”发射的片段,学生看得很专注,看完后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嫦娥一号”发射时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而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学习的Excel也能处理大量的数据,所以学好Excel非常有用,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Excel的两种重要的功能:排序和筛选。
分析:这位教师结合了当前的时事热点进行教学导入,初衷是好的,但是导入的内容“嫦娥一号”发射与“Excel排序和筛选”没有逻辑相关性或者说教师没有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偏离了教学主题。
思考:在教学导入时,展示的情景应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主题有高度关联,最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课堂才有完整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中也易于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
(三)导入忽视学生需求,导入效能低下,失去需求的有效性
片断3:有位教师在教授“海报制作”的时候,以上海世博会为蓝本,不仅让学生观看视频,也让学生瞧好多的图片,而后说我们一起来宣传上海世博,引出课题。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分析:教师的教学导入,表面上看很符合,但细心体会就会发现教学导入中所激发出来的学习内容是老师强加上去的,而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学习动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并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包装,而主动权却完全掌控在教师的预设中。
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导入中所触发的热情和注意力应该是学生实质性参与和积极思考后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预计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情况和反应,这样才能提高导入的效果。
以上三个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导入问题,大大弱化了教学导入的功能,进而影响了课堂的效益。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以学生的“意义建构”为最终的目标和归宿。笔者认为,与之关联的教学导入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激发;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指引;三是课堂的整体逻辑性得到体现。
二、提高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尝试
教学导入低效或无效会大大影响课堂的有效性,为提高教学导入的有效性,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归纳了四种有效的教学导入法。
(一)题目导入法———热身题目辅垫,分散教学难点,提高时间的有效性。
题目导入法是指在教学导入时,教师首先给学生一个热身题目,让学生用已学知识来解决这个热身题,而该热身题目的完成能有效地分散课堂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提前消化课堂的部分知识点,使教学过程更顺畅,学生的学习更轻松。
实例分析
[教学案例]《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第四章“循环语句”
题目:有如下的顺序结构程序段:s=0:i=1 s=s+i:i=i+1 s=s+i:i=i+1 s=s+i:i=i+1 s=s+i:i=i+1请问该程序段运行后,s=____, i=____
【参考文献】
[1] 张清能 立足县域 反思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0,(01) :69-70
[2] 夏红军 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3] 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高丽丽.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