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已逐渐普及。然而,探究性学习也存在效率低下、假探究等诸多问题。就这些问题本文从辨别真假探究、探究任务设计、教师引导探究活动能力等方面出发,尝试了从多方面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学习效率;真假探究;探究任务;引导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不断地得以出现,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时,存在探究效率低下的问题。一节课45分钟,教师抛出一系列问题后,就让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在这段时间,课堂气氛显得相当死气沉沉,不仅学生之间根本没有起到交流沟通作用,连老师也很少能进行有效的指引,到最后,也只是匆匆展示了一下学生的作品就结束了,并没有好好总结探究的过程。如果,时间一长,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笔者经过几度认真的调查、揣摩、辨证、分析原因后,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辨别“真”“假”探究
1、对探究性学习的概念认知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首先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调查、实验、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最后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先生最先提出来的。通常探究性学习适合于自然科学类课程探究,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人文社科类课程,即以“主题”为中心,通过“定向-假说-定义-引申-求证-概括”六个阶段来建构教学;技术技能类课程探究,以“任务”为中心的探究学习模式。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模式属于技术技能类,因此它跟一般的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有一定的区别。所以,信息技术模式不能照抄照搬前两种教学模式。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探究性学习定位,辨别“真”“假”探究
信息技术学习中技术探究的对象是业已存在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根据探究的目的不同,信息技术探究可分为操作性技术探究、创作性技术探究和原理性技术探究三个层次。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以创作性技术探究为主:即在掌握基本操作基础上,设计并制作出可以实现一定功能的技术作品。这也体现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上。但同时,一些假探究也出现了。
案例1:省编《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13课《开心一刻》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猜字谜游戏。请大家看一下黑板上这些(利用word自选图形组成的漂亮文字)文字,你能说出这是什么字吗?
生:阳(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
师:这些呢?(教师准备了相当多的一些文字让学生猜)
生:……(有些同学猜出来也有些猜不出来)
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文字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生:……(学生一片茫然)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内容:开心一刻。刚才的这些文字是由word软件中一个自选图形的基本图案组成的。现在,你们的任务是让你们利用自选图形设计一个阳字。在动手之前,请大家看清楚怎么打开自选图形:插入->图片->自选图形,再在弹出的工具栏上点出相应的基本形状或者其他形状等,然后组成相应的文字。好,大家开始操作吧。
生:学生开始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相应的字体设计。
等学生都会使用自选图形功能后,教师就提出了一个探究活动内容:你们能设计出自己的个性签名吗?
教师查看学生的探究情况,最后展示一些学生的个性签名并作了一些点评,课堂结束。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案例1是典型的以创作型技术探究为主的“探究”学习方式。这里的探究严格来说根本就不是真的去探究。学生设计个性签名是在他们模仿教师的操作之后进行的一系列巩固课堂知识的整合性练习。这种模仿性探究,并不是一种高效的探究,可以称之为假探究。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尝试操作一下,即进行尝试探究,如果失败了,学生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反之,学生会更有成就感。
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注意自己的任务是不是真的具有探究性。以下就是笔者所详细阐述的如何设计好的探究任务。
二、注重设计好的“探究任务”
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很多,但真正适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并不多,“任务驱动”法就是实施信息技术学科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
1、探究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尽量设计出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性学习任务。这样也为有效开展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一节课的内容都死气沉沉的,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涣散,加之网络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教师就更难以控制了,这样就会使得探究活动的效率低下。
案例2:省编《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19课《目录链接》
导入:从学生喜爱的“哆啦A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近,大雄有了中国古镇之旅的愿望,提出让学生来当大雄的伙伴,利用哆啦A梦的法宝去帮助他,从而树立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
新授环节:魔法百科辞典 怎么帮大雄呢?
神奇的“任意门”
友情大考验 考验考验哪一组的伙伴才是大雄最好的伙伴?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图3-1 探究方法
3、对学生表现的捕捉能力
作为执教者,应该都有共同的体验,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每时每刻可能都会有学生的闪念飘过。如果没有载体能够记录,那么他们将会很快的从人们的短时记忆中消逝了。因此在上课之前,去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用于记录学生的闪光点和疑问。它也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疑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成为教师今后难能可贵的生成形教学资源。
4、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以实践为主,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感性”的动手能力上,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这一点也更体现在对问题、任务的引导能力上,教师在引导学生问题或任务的时候,还应辅以启发性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表述能力。因为,笔者时常发现,很多学生只知道这个菜单怎么使用,但是真正用言语描述的时候却又想不起那些专业术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5、对探究过程、结果的评价能力
新课标里强调要注重教师的评价。其实,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之外,还要对其探究过程的点评。但是探究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行为,很难一下子进行点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方式:即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来评价其探究过程。图例3-2如下;
图3-2
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要让学生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而教师更应注重对学习笔记的抽查。这样,学生的各方面成绩和能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文强,冯 慷.不同类型课程中探究学习的比较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
[2] 雷青,樊文强,冯慷.信息技术探究学习的网络引导框架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5年第5期.
[3] 朱佳平.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 2006-9.
[4]2008年省优质课评比的教案之一.
[5]胡晓篪.中学信息技术课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