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主体间闪耀个性 协作中促进发展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嘉兴市秀洲区高照中学 于佳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当中。然而,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本文基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精神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至今已近30年。近30年中,我国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经历了自我探索的萌芽阶段、引进应用的奠基阶段和独立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从外显趋于内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特点,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理想课堂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和信息技术教师的重点关注。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课堂在硬件环境方面与其他学科课堂差异大。各学校计算机房的微机摆放秩序和方法各有不同,微机配置和新旧也有所不同。另外,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需要用到许多图片或者文字素材。
第二、学生“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学习兴趣日渐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困扰的难题,即许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的学习兴趣不在于信息技术课课程本身的内容,而是对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体验游戏方面的乐趣。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第三、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学习时要从零开始;相反有的学生很早接触计算机,对信息技术课程包含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了很深的认识。认知能力、情感需要和基础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因素导致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上显现出巨大差异和多个教学层次。
第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好奇和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开展活动时能够很大程度上点燃学生的激情,但在活动结束后很难使学生做到“收放自如”,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活动的热情体验中。信息技术课堂秩序和纪律一旦无法掌控,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无从谈起。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程的互补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互赖、分工合作、人人尽责、同时互动”的学习模式,能够很好地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和小组协作技能。
具体到信息技术课堂中,适时适度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信息技术课堂的许多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得小组中的每位学生能够共享图片和文字等许多学习素材、共同培养正确的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动机、树立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组间异质、互补的特点不断弥补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达到共同进步;还能发挥小组间组员的互相监督管理、激励促进的特点优化课堂秩序,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有序性进行合理监控。
三、初中信息课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与问题
能否有效地在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只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态、一种形式、本身并不是目的。然而,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效果很差。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