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刍议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应宜永

2017-10-26 03:0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刍议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应宜永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刍议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应宜永 内容摘要:课堂

刍议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应宜永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在讨论交流中,在适度拓展中,在学生需求中,在即时评价中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课堂教学应少一点固定的预设,多一点互动的生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    互动    生成

 不少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充满情趣的科学课变得呆板。近年来教育界逐步达成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要从生命角度、用动态生成理念重新认识科学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材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是科学新课程教学的理想境界。
 科学课堂教学该怎样生成?关键是把学生作为重要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材、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
一、在实验过程中生成教学
 实验教学必须作好课前预设,即是指在课堂教学前根据教学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实验课堂教学活动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科学实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起着发现新事实,提出新问题,获取事实、证据,验证科学猜想等作用。在实验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真正发挥实验的最大功效。例如教学《液体的压强》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教学“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课本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思维。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功。从“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到“液体压强计”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经过探究后获得自主发现,体验探究学习快乐。
 对于实验教学,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预设不等于封闭,现代课堂改革倡导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和灵感等参与实验课堂,使实验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因此教师对预设应想得细些,对可能出现问题估计得全面些,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考虑得周全些,将使预设既具预测性,更具应变性。预设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使生成更有把握。课前多一份精心预设,课中就可能多一份精彩的生成。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在讨论交流中生成教学
 学生天生有探求学习欲望,如果只按预设规定方法和教材规定知识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只有教学的动态生成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想法,持不同观点,他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只有在讨论交流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程预设基础上,随着学生思维起伏随时调整教学环节,才能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现代课堂教学应以探究学习为主,必须摆正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利于开展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组织教学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知识获得过程。例如在教学《血液》时,首先结合生活事例“交通事故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原因是大量出血。”设计问题:血液对人体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激发了学生对“血液功能”的探究欲望,趁机出示2支盛有已加抗凝剂的血液的试管(1支已分层,另1支未分层),让学生观察,极易发现问题:为什么都是血液却不同?学生的纳闷促使课堂顺利过渡到“血液组成”教学,提醒学生对2支试管中血液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血液中存在多种成分: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白色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红色的红细胞。教“血红蛋白的特性,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时,让学生观察一块凝固的血块并思考:“血块里面的颜色与表面的颜色是否一样鲜红?”学生的回答并不统一。教师于是将血块切开向学生展示血块里面颜色(呈暗红色)与表面颜色(呈鲜红色)进行对比,学生头脑中又起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进行启发:“血块里面和外面所处环境的物质有什么不同?”学生就能把氧气和血液的颜色联系起来,从而推论出这是由血红蛋白的特性所决定的,并理解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及区别。通过层层设问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学生自主观察和发现问题,经过大家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疑问,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探究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不要怕学生在尝试中出错误。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也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索,最后走向成功,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结论。
三、在适度拓展中生成教学
 学生现有学习水平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生成。为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有什么样的体验,尽力掌握学生的“现有起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通过适度拓展应用所学概念和规律使生成的教学更有效。
 在教学《凸透镜成像》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并不意味着学生已掌握,其实离真正掌握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想要真正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适当地拓展到实际应用中去是必不可少的。拓展应用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分寸,问题要有阶梯性,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顺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例如关于“照相机”的教学,问题1:照相机应用了凸透镜成像哪一条规律?教师启发:照相机拍的像比人或物体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容易回答出“像是缩小的”也就马上能想到照相机应用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问题2:全班同学在学校操场拍集体照,在按快门之前发现有几个同学没有进入照相机画面中,请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调节物距与像距?教师引导:从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角度考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回答“增大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减小像距(底片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问题3:拍完集体照又要拍单人照,仍然按拍集体照时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进行拍摄合适吗?为什么?应如何调节物距与像距?启发学生:从底片上像的大小是否合适考虑。学生从而能够想到:物距太大,像就太小,调节时应该减小物距(人离照相机的距离)增大像距(底片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同样幻灯机、放大镜都可结合实际应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适度拓展教学。在科学规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时,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火花、暴露学生认知上易混淆的误点、解决感兴趣的疑点。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实现教学的价值目标是动态生成的立足点。生成的立足点,是价值目标引导下的自主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学情灵活多变,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抓住生成向有利方向转化的关键,因势利导,在动态的适度拓展中生成闪耀的教学亮点。
四、在学生需求中生成教学
 预设对于课堂固然重要,但不能限于预设。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程的根本标准不是教案的预设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要关注学生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在探究中可以生成新知识。当然学生的需求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得到满足,但是对于学生合理的求知需求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去满足。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教材没有安排“回声”,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提及回声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提完回声后学生对回声表现出浓厚兴趣,许多学生提出疑问:教室里为什么听不到回声?教师解释:因为人耳无法把反射的声音与原声区分。学生听后略有迟疑,又问到:怎样的反射的声音与原声人耳才能区分呢?如果继续回答学生的疑问,那将离教案的预设越来越远,为了完成事先预设的其他内容,必须尽快结束这个内容。立即解析到:反射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要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开。听完这个解释,学生马上追问:怎样的声源才能让反射的声音比原声晚0.1秒呢?面对学生们高涨的兴趣和不断的质疑,教师的情绪无法不为之感染,只能决定不按照预设的教学进程进行课堂教学,而是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计算离障碍物至少多远才能将反射的声音与原声区分开?进而又提出更加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1)你能用这个知识测量海底的深度吗?(2)你能用这个知识测出声速吗?通过进一步教学学生终于把涉及的问题解决了。虽然预设的教学没有完成,但令教师欣慰的是学生得到了预设之外的喜悦和收获。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在学生需要时大胆地跳出预设,只有这样才能更艺术化地调节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五、在即时评价中生成教学
 新课程评价理念倡导:对每一个学生充满期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作出的及时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强化主体发展,落实课标要求,体现学科特色”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即时性评价:例如运用肢体动作和目光变化传递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表示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反对、期待或失望等。更为重要的是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运用准确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即时评价。评价语言以正面鼓励和表扬为主,例如:“你的推理能力真是厉害,老师佩服你!”“你的科学思维已经具备相当不错的逻辑性!”“你现在学习很有主动性,已学会了思考问题,经常有一些独到的想法!”等。
 在课堂上学生不可能不出错误,包括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教师都需要作好即时评价,评价时即使是批评也要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只有维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荣誉感,才能激励其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即时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跳出错误思维回到正确思路上。例如:在一次练习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中,有一位学生用完酒精灯熄灭时用嘴吹,正好被老师看到,老师还没来得及过去阻止他,酒精灯火焰已灭了。老师并没有对该生大喊大叫,也没有严厉的训斥,而是采取了以人为本的温和教育方式:将刚才的一幕描述给全班学生听(没有指出学生姓名),让同学们来评价,要求评价并回答“操作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评价着,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这种操作十分危险,因为用嘴吹容易将火焰压入酒精灯内,就会引燃灯内酒精,这样酒精灯就极有可能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熄灭酒精灯火焰必须要用灯帽盖灭。只见那位操作错误的同学认真地听着并且满意地点头表示接受师生准确的评价。这样会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不断从错误的想法中觉醒,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总之,即时评价是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空间,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即时评价对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性。发挥评价的魅力,巧妙地运用评价,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会使课堂不再枯燥,会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接受知识的快乐殿堂。及时、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满足与喜悦,必定能自动生成一些展示学生个性的活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很有效的。所以,要使课堂教学效率有突破性进展,必须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即时评价。
 总而言之,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学预设是为了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备课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已有怎样的生活体验、探究会有哪些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从而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来。少一些固定预设,多一些课堂生成,科学教学将会闪耀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走进一片灿烂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
2、孙国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学物理,2002年5月。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4、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上一篇:以生为本,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义乌市私立群星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