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台湾康轩文教事业版《艺术与人文》教材为例

2017-10-26 06:26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以台湾康轩文教事业版《艺术与人文》教材为例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台湾《艺术与人文》教材编写的两点启示 以台湾康轩文教事业版《
台湾《艺术与人文》教材编写的两点启示
以台湾康轩文教事业版《艺术与人文》教材为例
徐小敏
 中文摘要:寻找台湾艺术教材编辑之长,以资借鉴。本文选取了大陆与台湾两地代表性的艺术教材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台湾《艺术与人文》教材的编辑具有值得借鉴之处:在语言表述方式及版式设计等编写形式上,呈现新的变革,凸显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编者大胆地打通了音乐、美术、表演三门艺术学科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学习艺术,达到对艺术形式背后的人文精神理解。
 关键词:  台湾艺术教材  尊重学生主体  统编教材
 1998年9月,台湾公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台湾地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出现了新的变化。课程改革一改过去分科教学的方式,将中小学课程分为七大教学领域,即自然与科技、本国语文、英语、艺术与人文、健康与体育、社会、综合活动。这类的课程改革,显然是对以往的分科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对美术、音乐等内容进行的合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种编写变革,这就是《艺术与人文》教材的出现。这种耳目一新的教材编写范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首先,在教材的语言表述方式及版式设计等编写形式上,呈现新的变革,凸显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教材的核心内容上,编者大胆地打通了三门艺术学科的内在联系,力图通过三种艺术门类的形而下方式,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学习艺术,达到对艺术形式背后的人文精神理解,最终学会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站在学生主体的编辑立场,呈现人文关怀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艺术与人文》教材编写把着力点放在了学生如何更为有效地接受知识及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舞台上,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站在学生的编辑立场,尊重学习主体的方式与编辑者立足自我,而后考虑学生立场的编辑思路明显不同。我们以台湾康轩文教事业2003版的《艺术与人文》与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版的《美术》教材比较为例,就可以看出编辑视角转换出现的差异。
  “很多人都说,电脑是21世纪合格公民的资格证书。不过,空有一个资格证书能做什么呢?我们要的应该是资格所证明的能力。对电脑美术的学习也是如此。用电脑美术软件进行拼拼贴贴式的创作也很容易,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学习和运用电脑美术最关键的,应该是丰富的想象和创意,而电脑只是辅助我们表现出这些想象和创意的工具” “进行电脑美术创作要注意以下原则:1.……”
               (人民美术出版社版本的《美术》18册,P18.第七节:未来在召唤)
  “艺术家创作时不断求新求变。借着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将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等呈现出极为丰富且多样的面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艺术家的创意。今天,我们借着艺术变奏的主题来探访艺术多样的表现,透过‘音乐变奏曲’的课题,体认音乐节奏与曲调在改变后,所呈现的丰富变化;视觉艺术利用变形、简化与错视等方法挑战视觉认知,塑造‘百变幻想’的新形态;表演艺术运用‘变化万千的舞台空间’来营造剧场里不同的舞台想象空间与气氛。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些源源不断的创作中,体会艺术家创作的奇妙变化,作为思索创意表现的灵感泉源。”  
 (台湾康轩文教事业初中《艺术与人文》2下,P71。单元3: 艺术变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人民美术出版社版的《美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写者似乎忽略了艺术学习的本质。首先,有意无意地渗透着一种功利,电脑是“资格证书”。然后是编者说教 “我们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和创意。”这样的文字导入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方式,值得商榷。最后的表述也缺乏过渡,硬生生地列出“进行电脑美术创作要注意以下原则:1.……”这是编辑者站在自己所能理解的角度,让学生在创作时往里面套。教材的编写关注的是如何尽可能全面地让学生掌握“创作原则”,原则固然重要,但如此直截了当地让学生硬性记忆,实际上很有可能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的语言表述很难深入学生的内心,并会逐渐消蚀学生的兴趣。编者在美术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似乎过多地倾向于自己的理解,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需求。似乎美术只是一种技能样式的形而下学习,学生美术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为何而学,这个问题在教材的编辑上有些模糊。如果在教材编辑时能够摒弃这些大道理,给学生更加具体的引导效果是否会更好些?
 康轩文教事业编辑出版的《艺术与人文》,在文字阐述上可见编者的学生立场与人文关怀。在编者眼里,课本只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引导。艺术的创作是没有绝对的标准,学生完全可以自我突破,并鼓励学生实现自我突破,而这种鼓励是一种避免了说教式的期待鼓励。“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些源源不断的创作中,体会艺术家创作的奇妙变化,作为思索创意表现的灵感泉源。”语言的表述上注重人文关怀,字里行间中包含着一种充满温情的鼓励。绝对没有一种硬生生的说教。可知编者在编辑教材时考虑到了以学习者发展为主体的一种编辑思路。我们还可再看一例: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艺术是精神产品,不同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决定了人对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选择是不同的,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艺术不可能有统一的审美标准。各种形式风格的作品都有各自的观众群,这就决定了当今社会的艺术是多元化及风格多样性并存。因此,我们在美术展览中,可以见到有写实的再现客观对象的艺术,有夸张变形的表现性艺术,有抽象表现性艺术,还有发展到超越原有美术门类、画种概念的以‘现成品’表达某种思想观念的艺术。我们应该承认现代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尊重不同风格样式艺术的创作主张。……因此,同学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人民美术出版社版本的《美术》17册,P4.)
 
 “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习惯从什么角度去赏析这件作品呢?是画得‘像’或‘不像’,看得‘懂’或‘不懂’?或是从作品的线条、色彩、质感、造型、空间等形式去观察与思考呢?人类文明的发展越久远,艺术创作所呈现的面貌则越多元,艺术家在创作时的主题或风格,不再只是呈现现实世界里的客观事物;有些时候,他们更想呈现内在的感受或想象的意念,作品写不写实、像不像,已经不是他们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重点了。”   
           (台湾康轩文教事业初中《艺术与人文》2下,P40, 具象与抽象)
 
  “艺术的领域是宽广的,作品没有绝对的好坏,每个人喜欢的或许不同,看法也不一样。现在换我们来介绍艺术作品,听听别人的看法有什么不一样。”
 (台湾康轩文教事业小学《艺术与人文》第6册,p29)
   《美术》教材的“要尊重不同风格样式艺术的创作主张。”教材中的文字表述方式及对象似乎发生了错位,很像是编者自己对自己说,语言过于成人化。并不是基于学生角度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述似乎有些先入为主。学生真的会在内心产生“我们应该承认现代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尊重不同风格样式艺术的创作主张。……因此,同学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颇有些灌输给学生的味道。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艺术与人文》教材编辑自然地渗透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先是作者的想法,然后是其他人的想法,再是自己的想法。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无疑会给学生更为开阔的视角。对于一幅艺术作品,教材的编辑是让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得出真实的感受,并告诉学生艺术作品没有绝对的好坏,这种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方法去感受了解作品无疑比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应该怎样地表述更为有效。真正好的艺术教材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认知,激发兴趣,进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建构,达到 “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1页。
]  康轩版《艺术与人文》教材的编写正是这一标准的有力注解。
 《艺术与人文》教材在版式编排上也更为宽松、大方,颇具匠心。尽管图片占据主要部分,但图片的安插服从主题与文字表述,让人感觉轻松舒适,逻辑清晰。反观《美术》教材则缺少了这一布局,图片亦占主导,但文字似乎找不到位置,给人感觉“见缝插针”,排版上有些杂,看不到编排者的清晰思路。《美术》在排版的字号上,比起《艺术与人文》字号小,阅读更为吃力。相比之下,《艺术与人文》在版式的人文设计上也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二、从更高的层次引领学习者,凸显统编特色
 将三门艺术课程统整,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教材,引导学生学习,这无疑是《艺术与人文》教材编写一个主要变革。台湾目前编写美术教材的出版社约有10家,都采用学科整合编写。以康轩文教事业编辑出版的《艺术与人文》教材为例,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共有14册。教材编辑者在教材的首页就明显地表明了自己的编辑意图:“本书以人、自然、社会、文化的互动为主题,统合视觉艺术、音乐、表演艺术的学习内容,希望带领学生留意观察生活情境,以艺术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关怀。”编辑教材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 统编教材打通了音乐、美术、表演三者的联系,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学习层次
 教材设计者对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者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要学生掌握什么”的传统单向编辑思路,转向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多角度的编辑思维,使得统编教材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
 将视觉与音乐、表演三门看似不相干学科有机地整合在一本教材,同时,要让学习者容易理解与接受,这对编辑者来说无疑最具有挑战意义。三门学科的融合是否可行与合理,也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如果从艺术的本质来看是有其合理性: ⑴首先从人的生理机能本质来寻找艺术的共同点。编者将原来的视觉、音乐与表演的能力指标融合成为视觉、听觉、动觉三种人类的艺术感受的直觉,且以综合艺术为统整。这种基于感官艺术基础的整合,是建立在人的生理感官相通的基础之上。纵观艺术史,历史上的艺术通才不乏其人。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在科学、人文、美术、建筑都十分地出色。宋代苏东坡、近代的李叔同,皆为文学、美术、音乐精通者。这些人的历程足以证明艺术的各个门类能够很好地相融,而且相互促进。这些大师级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掌握了融会贯通各门类艺术的本领,并一以贯之。尽管人类的艺术门类很丰富,但万变不离其宗。编者的教材把握住了艺术的共同核心:艺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途径与方式,丰富了人类的情感,它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有人言,要了解西方不同时代的美术及人文思想就去看西方的建筑。同样,要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就看中国的书法。可见不同的艺术形式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需要,包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统编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无疑具有更强的优势。如传统教材《美术》往往被认为是简单的,类似于素描等技能训练课。专业的美术技能为主导,而忽略了各门类艺术的联系,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艺术视野。统编教材将音乐、美术、表演合并,打通三者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达到人文的培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这种思路无疑是高屋建瓴的。当然,统编的教材相比以往的传统教材编写模式相对复杂了许多,它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涉及的三个艺术门类如何有效地融合,在综合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地弱化学科专业特色等问题,这对编者及教学者是个挑战。
 2.提纲挚领,化繁为简,构筑艺术大综合教材
 ⑴编写者在编辑艺术大综合教材的同时,首先面临着学生接受的问题。学生是否足以理解诸门教材,是否会使学生对于艺术专门的课程掌握浅化,甚至发生混乱,乃至不知所云。其次,编写者的意图是否能够真正的引领学生。再次,统编是否可能弱化学科的专业性,变成通才而不专。
 操作这种编排体系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为此,出版者制定了详细的教材前期准备。如通过网络训练、教参、培训等方式使教师加深对于编排意图的理解,尽可能地在教材中表述清楚意图,等等。其次,编者宁可牺牲教材的专业性、全面性,也要保证学生的接受通畅。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教材相比较,《艺术与人文》教材美术内容则更为简练,其编排专业性有些弱化,不少内容被舍弃,目的就是让学生容易接受,不至于使学生因为三科的编排内容而产生混乱,或者感觉教材负担重。编辑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提供学生学习的方向,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待艺术。告诉学生艺术除了技能,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再次,加强实践性的内容。编写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来考虑编写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来构建对艺术的认识,达到对于教材编写综合性的接受。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⑵如何将复杂的三门艺术化繁为简,让学生易于掌握,始终是编辑者追求的目标。如“图照之选则力求配合、辅助文字叙述。期以图文整合的方式,协助学生对学习内涵的理解,达成学习目标。” [  台湾康轩文教事业, 《艺术与人文》 台湾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3版,封2。
]以康轩版为例,在教材中图的位置与作用,远胜于文字的解说。为了克服三科统编可能使学习者学习出现的混乱,编者在单元设计上颇费匠心。每一单元都有主题核心,以此统领,繁而不乱。如《艺术与人文》初中教材,每册有四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包括了美术、音乐、表演艺术这三个方面。如何将这些看似不相干的课程融合在一起确有难度,教材编写的突破点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引导学生。如康轩版的《艺术与人文》初中第一册《四季赞歌》单元,以自然的美及人们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其热爱自然的主题思想 “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和景物,让我们产生不同的心情和感受,也带给人们许多的创作灵感”很自然地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源泉及服务的对象,将三门学科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下。
 “艺术家以彩笔绘出大自然的四季变化,音乐家用音符歌咏大自然的四季风情,戏剧家使用语言、动作与画面。表现人物在四季不同变化中的生活面貌,舞蹈家则是配合不同的音乐旋律与节奏,组合了千变万化的肢体动作,表现出对于季节的感受。”
 (台湾康轩文教事业初中《艺术与人文》第一册,P110)
 编者以四季的表达为核心,进行了阐述。很明显编排者以每单元为一核心,以一种内容为主题,将三门学科“融会贯通”,使得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统观整个艺术,自然而然地达到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同时树立了正确的艺术人文思想。这种每一单元以一个核心主题为统领,使得三门艺术主题明确、繁而不乱。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⑶在统整中,编者也注意到了各科的独立性。在每一册《艺术与人文》首页附上了编辑要旨:“为使三科目的学习内涵清晰,便于学校教师的教学,在课本将三科目的内容分别呈现。在教师手册的学习活动中,则列出三科目之各项学习活动交互搭配方式的建议方案,以提供学校作为事实协同教学之参考,并协助课程达到另一种层面的统整。”编者努力地将各科有机相融,对于教学者如何达到这种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引导。同时不忘各科的相对独立性。例如将单元三类学习内容之授课时数平均分配等等,使得各科既相融又独立。当然,如何把握住这一难点对教师的教学无疑也是个挑战。
 《艺术与人文》教科书的改革带给我们不少的启发,试行至今的教材,证明了这种编排的合理性。不论课程的编辑方向如何发生改变,但有一点始终为台湾编者所坚持,那就是站在学习者主体接受的立场来进行教材的编写,启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积极创造。
    上一篇:谈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中的“深层悲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