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谈使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点滴体会
镇江市官塘桥中心小学 朱陵丹
[摘要]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信息技术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在处理教材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的选编是否富有创意,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等问题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使用的一些反思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关键字]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课程改革
在刚开始教信息技术学科的时候,然而总有那么几课上起来就觉得不是那么顺畅,或者怎么引导学生都没反应,而也有那么几课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不仅过程顺利,而且学生的反响也挺强烈。当时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只是模糊地感觉有些课的内容好教,有些课的内容难教。
随着教学经验逐步积累,教学理念逐步更新,自己也慢慢会放手教材、重组教材或更改教材。这当中有享受成功的快乐,也有承受失败的痛苦,但无论怎样,经历了这些过程,都让我成长了——与学生的沟通增多了,距离拉近了;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越来越了解了;教学方式越来越丰富了;对课堂教学的生成越来越关注了……在众多的变化中,让我感觉最深刻的是:要使信息技术课上得既有特色又有效率,对教材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处理是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因为时代的变化,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每一届学生的心理特点都不同,需要教材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时期的学生爱好也不同,需要修改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觉得轻松快乐,使课堂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逐渐转变。1997年后,各地陆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试点研究。新课标的出台向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材比较多,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笔者所处的江苏省近年来也加大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力度,从前几年开始推广使用了一套全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掌握初步的操作技能。小学学段学制较长,一般需要五至六年,在这五六年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智能结构逐步完善。显然,用一本教材是无法适应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的。为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有所侧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循序渐进,并且要符合适用年级小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一、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色
(一)内容的选择
2007年审查通过的新版教材分为上册、下册、选修三部分。教材中除了以往教材所包含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原理、常用软件操作技能外,更多地增加了网络应用方面的内容。论坛的使用,博客的建立等,这也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教材编写者们注意到这些工具在网络上的广泛应用所增加的。邮箱的使用虽然在旧版教材中也有体现,但新增加的美化电子邮件等内容,也是随着网络邮箱功能的完善而改编的。
除此之外,新版教材还增加了LOGO语言的教学,作为选修教材提供给学生及学校。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修这部分,也体现了弹性教学的特点。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新版教材从内容上有了很多拓展,选入教材的内容能基本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一定的超前意识。
(二)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以前的教材中发现所有涉及操作的内容,呈现方式整齐划一,几乎所有的课都是一个样式、一个套路:“……应该如何操作呢?①……②……③……”我们先不谈这种培训式的方式在小学教材中使用的合理性,我就觉得让学生看这种千人一面的课本内容,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挥,会阻碍其形象思维的发展,最终扼杀的是创新能力。而在新版教材中,有指导性的留白,不将直接的操作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将如何尝试的方法告诉学生,“探究园”板块的设置即是渗透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思想。并且,每一课中都设有“实践园”板块,给了学生更多在实践中思考的机会,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
(三)教材形式和载体的多样性
传统教材基本上是一些纸类印刷品式文字教材,纸类教材通常显得枯燥无味、表达方式呆板,更难以展示出信息技术教育中蕴藏着的丰富的色彩、友好的交互操作、动感的场面,正所谓"纸上谈兵",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而新版教材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配套的教学软件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科书成为运用各种配套资源的核心与指导;把教学分析、教学建议、教学提示、教学案例等放在教师用书中;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演示、技能练习以及支持教与学的资源放在CD—ROM光盘中;这样有利于教师、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使我们拉近了人与人,人与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学习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可以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畅游。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参考文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1997年10月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
[2]蔡青.新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理念
[3]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