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学有所用”与“思维转(2)

2017-11-04 02:02
导读:设计课程中处处渗透着“所学即有所用”的思想。例如在学完螺栓组联接这部分内容以后,笔者反问学生:现在大家想一想,火车卧铺和车厢是不是用的螺

    设计课程中处处渗透着“所学即有所用”的思想。例如在学完螺栓组联接这部分内容以后,笔者反问学生:现在大家想一想,火车卧铺和车厢是不是用的螺栓组联接?现在大家是不是会设计这一螺栓组联接了?以后你们在工作中再碰到类似螺栓组联接的例子是不是能独立解决了?学生表现的兴趣很浓。又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设计螺旋千斤顶的大作业,课下有学生问我:螺旋千斤顶是一个成熟的机械产品了,如果我要想设计一个目前还没有的机械产品该怎么办呢?我就给学生解释:机械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你可以根据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如机械原理的知识)来完成所要设计机械的结构、功能等的构思,利用我们机械设计课中所学的知识,通过选、分析可能存在的失效形式、根据相应的强度或刚度设计准则进行设计计算、细化结构、精确校核、提出加工工艺要求等这一思路,把你想要的机械产品设计出来。这就是典型的“所学即有所用”的例子,我把这一例子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学生同样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

  2思维转变

    “思维转变”就是把“教师一学生一课堂”思维转变为“企业领导一设计中心技术人员一加工车间”思维。

    广西院高中庸老师在其《机械设计课中的案例教学》一文的中写道:“毋庸置疑,一个在学校真正学懂了机械设计的大学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笔者也有类似感受。笔者认为,这句话不但说明了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说明了机械设计课程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要提高机械设计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转变,把了教师一学生一课堂”思维转变为“企业领导一设计中心技术人员一加工车间”思维。

    进行这一思维转变,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把他们自己定位为企业设计中心的技术人员,学生可以假想自己已经并进人了某企业的技术中心成为了技术人员,上面有企业领导,下面是企业的加工车间。上面有领导,要给技术人员布置设计任务,这样使学生自身产生“压力”,从而可增加学习上的动力;下面是加工车间,可以使学生把设计和其相关的制图、材料、加工工艺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米,做一个真正的机械设计工程师。

    例如在学习过盈联接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对学生说:现在领导布置任务了,让你设计某机械设备中的某一过盈联接,接下来你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给了学生压力);你需要利用我们刚刚学过的这部分内容进行设计计算,确定合理的过盈配合;确定配合以后,你还要考虑下面有加工车间,还要根据加工车间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确定合理的加工工艺,以保证你的设计能够加工出来;此外,所设计的过盈联接还要能够装配,这就要根据加工车间的情况考虑是采用压入法装配还是采用温差法装配,如果是采用压人法就要计算出压入力,如果采用温差法就要计算出所需要的装配温度。这样,就把设计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了,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又例如,在学习螺栓组联接时,可以对学生说:现在领导布置任务了,让你来设计机器中的某处螺栓组联接(给学生压力),那么你就要利用我们所学的这部分知识对这一螺栓组联接进行结构设计,并通过设计计算确定螺栓型号;此时,任务还没有结束,你还要考虑,螺栓是标准件,采购部门要去采购,因此你还要对所选螺栓提出长度、精度、符合的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并写出规定标记,这样采购部门才可以顺利地进行采购。

    采用这一“思维转变”,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压力和动力,更好地掌握机械设计课程的知识,而且可以把机械设计和其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做到“活学活用”,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工程师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对应起来,为将来的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上一篇:浅论传播学教学改革中多种教学技巧的综合运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