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在大(2)

2017-11-04 04:42
导读:四、信仰是在大学生中普及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不言而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普及马克思主义,除了一般

  四、信仰是在大学生中普及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不言而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普及马克思主义,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任务之外,还承担着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即意识形态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全民树立共同理想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是当代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且甘于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使大学生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即使遇到种种挫折与挑战,也能够忠实践行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保证大学生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转化为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可靠保障。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两个根本目标:一是要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它充分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从而为在某一具体社会形态下进行革命和建设、追求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根本指导,从这一意义上说,必须要求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坚定信念。二是要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详实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同时他们也科学预言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会采取同一形式和相同步骤,而是会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既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漫长,从中坚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要注意一个重要问题,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并不是要求大学生盲从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个别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条件为转移。”曰zas因此,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更要反对教条主义,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实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是让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则是让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内化为价值判断标准和行动指南,是大学生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并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用灌输的办法,而只能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即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自觉接受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当然,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由权利,并不意味着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可以放任自流,相反一定要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适当、适度、适时、适地的引导,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

  五、历史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法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往往仅限于知道“是什么”,却往往欠缺知道“为什么”。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往往会引导他们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及其发展脉络缺乏兴趣。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主要向大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产生以及为什么不断丰富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让大学生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联系,敢于并且能够为解决时代重大命题提供科学指南。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及当代中国史,使学生清楚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时代任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尤其要加强近现代中国革命史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让大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从中理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感受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的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经典作家创立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特定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流,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内涵丰富、包容多样、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仅有其主流理论形态,还有众多非主流的思想形态,在更多研究领域和更广泛的研究问题等方面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部分马克思主义思想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领域,为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更多更新的视角。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教育,将使学生认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线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脉络。

  六、实践教育是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

    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方法、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这是高等学校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但是,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目的,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受客观条件的约束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高校比较关注在大学生中的理论教育,而较少开展大学生的实践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锻炼,重素质的培养而轻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要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接收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学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不断增长才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要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反思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到社区、企业参观考察,参与社会、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也可以直接面向工人、农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应当解决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即学而不用、华而不实的问题,消除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空洞、抽象理论的错误认识。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通过实践教育,让大学生端正认识,即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用之于实践,是科学实用和行之有效的理论。

上一篇: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繁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