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作为德性知识的,还是一种思想和信仰体系,过去为了获得解放,我们充分发挥它的革命意识形态功能。在当代,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信念的基础上,还要发挥它在发展中的导向与整合功能。这体现在:~方面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获得的实利性知识运用方向的引导问题。引导青年学生把获得的实用性知识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承担着德性知识的选择问题。在当代,的多元发展态势导致人们的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过激和多元化,这就需要我们以什么样的信仰和价值观塑造青年学生,以培养青年学生完整的社会人格。这两方面的现实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能削弱,在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动摇。阿尔都塞很早就指出了这~问题的重要性:“当人们不能把意识形态的对手吸引到自己的领域,或者说还没有成熟到在对手的领域内建立自己的基地,或者不得不降低到对手的领域时,人们就不得不在意识形态的对手的领域内进行战斗。”
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就是使意识形态对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发挥聚合作用和统领作用。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整合与共生,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整合力。当然,这种整合功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效果息息相关。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理解,是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从而给社会发展带来不竭动力。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和整合功能,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建有利于社会进步、作为社会结构而存在的意识形态氛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被青年学生理解认同,最终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的举措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首要阵地。反过来看,把大众化的思维和融贯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以提高这门“德性知识”课的教学效果,摆脱目前的教学困境和尴尬局面,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功能的任务。
所谓大众化的思维,就是把抽象道理朴实化,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出发,把抽象的理论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回避现实的要害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是要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朴实道理,所以,一定要改变以前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神秘玄奥的书斋式做法,“让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在这方面,艾思奇的思路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艾思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使青年学生在把握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各种原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用这些原理深人研究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哲学基础,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对话,直面现时代问题,真正做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使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所谓大众化的语言,就是在语言形式上把马克思主义文本中过于思辨的表述尽可能变为人们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表达形式,做到朴实、准确、直白、幽默,将马克思主义由西方话语系统转化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话语系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中一切具有与时代价值、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新的时代界面上找到结合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甚至模仿毛泽东同志的语言表达技巧。譬如,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理论形象化;用“一分为二”,把抽象的矛盾概念精辟表述出来,创造性地阐释矛盾分析法;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这种大众化的思维和语言,在马克思主义传到我国的过程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从话语表述到理论内容都是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种动辄照搬西方语言的做法绝对不受欢迎,那种张口“蓝色文明”、“普世哲学”的抽象说教肯定无效,那种不着边际的过时说教不会激起人们的接受热情,那种貌似深奥的牵强附会的联系必然失败。
综上所述,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抓住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必须融人大众化的思维和语言。只有把握并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关系,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目前理论界和思想教育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实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目标,夯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