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大众化问题的双重反

2017-11-05 06:5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大众化问题的双重反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理论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理论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理论界和思想面临的重要课题。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双重反思,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关系,不仅能为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现状寻找出路,而且能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开辟新视角。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当代中国理论界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探索了多种大众化路径。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问题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了这门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问题,都急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与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成为近几年学术研究的热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有多种思考。有人从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那里寻找启示,学习艾思奇用通俗生动的,密切联系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的作风,以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事例和当时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深人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人以传统为背景寻找突破点,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结合起来,以传统文化为媒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融人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还有人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对比,利用潜藏于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发掘隐性教育的作用,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性与排斥性,让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和路径问题的多层次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当我们对每种研究结论深入思考时,可以发现上述种种思路的局限性。从艾思奇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中去“淘金”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我们从艾思奇那里可以汲取的只能是他的思路及其语言特色,因为社会背景和大众化的对象已经完全不同了。当时的中国处于内乱外辱、贫弱、民不聊生的状态,作为大众化对象的人民群众,为了进行社会斗争,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作。而在当代,中国处于融人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全球化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转移,大众化的对象是接受大众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需要的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文化,还必须强调现代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入现代文化场域,看作是中国化的意识形态不断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过程,以顺应大众化对象的趣味及接受方式。隐性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生成的进度是非常缓慢的,与其说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不如说是文化修养的积淀。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用这种方法完成非常紧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能让人觉得鞭长莫及。

  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必须抓住该问题的主要矛盾。为了揭示这一问题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多层次上的意义进行辨析。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指马列理论,现在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就是为了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大众化的对象就是青年学生,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把这些原理“灌输”到一般的百姓之中。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这些内容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外,还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理论的大众化对象包括所有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指称,甚至可以说重点是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让青年学生理解、让普通老百姓认可的社会发展道路和价值追求。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让青年学生接受马列理论,充分理解并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由于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活跃于学术界,而学术界所抓的主要矛盾是广义的,所以,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就不尽如人意,表现在学习不主动,理论不理解,信念不确立。有鉴于此,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必须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把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关键环节就是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意识形态功能

  把马克思主义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是由我国目前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决定的。与精英教育相比,大众化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主流理论的认可问题。如果主流理论得不到认可,就会使社会问题复杂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进而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畸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

  主流理论的认可问题就是知识学习问题,就是对“实利性知识”和“德性知识”的接受问题。在当代许多大学的一般观念里,“知识”不如“实利性知识”实用。正如刘小枫教授所言:“我们已经看到现代大学的一些显而易见的困难,主要见于两个要点:一方面,现代大学中的‘多数人’学的是实利——技术性学科,其中并没有多少道德——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的普及化、扩大化趋势,文科这类本来是‘少数人’学的‘专业’也变成了‘多数人’学的专业,为了适应这些‘多数人’的‘趣味’,传统上‘少数人’应当且能够受到的‘对内的’教育也变味,甚至被取消了。”其实,“道德知识”由于关涉人的行为自身,是真正的实践知识,它的实用性应该更为根本和久远。因为青年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等深层次问题不是可以简单解决的,必需给予德性知识的教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德性知识的构成部分,而且,也是进行德性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德性知识形成中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辩证地对待社会生活世界,不然,我们塑造的人才不仅缺失应有的德性,而且,也不能深刻地洞察社会发展的机理、把握人类进步的阶梯。

上一篇: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文精神问题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