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矛盾及对策(2)

2017-11-13 05:55
导读:3。勇于自主创业。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

  3。勇于自主创业。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如果说,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对年龄大的下岗困难群体,还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的话,那么,具有年龄和知识优势的大学毕业生,就不应当过多地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呵护,而应当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洪流中去自主就业,乃至开拓创业。事实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初步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并且已有一批勇敢者亲身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高校:矛盾———自我角色不清,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对策———明确高校职能,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高校既是生产厂家,又是销售厂家,同时还是市场服务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能否就业,表面上看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问题,但实质上却是高等教育能否顺利步入市场、接受市场选择的问题。当前,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诸多方面和市场脱节,和社会要求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需要的学生没有人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市场不需要”的局面。即使是专业对口的学生,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适应性弱、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明确自身职能,树立“就业是高等院校办学生命线”的理念,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制。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5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认为:“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③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和选人用人的信号确定教育目标,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做到培养目标和用人标准相协调,专业设置和实际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协调。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在步入就业市场时需要准备的就业知识和技能越来越丰富,需要高校向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个性化指导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指导者个性的基础上,帮助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使其选定的择业目标应当与自身状况相符合,从而在择业乃至从业、创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全程化指导就是将就业指导关口前移,使指导工作覆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对于低年级学生要重点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做好规划;对高年级的大学生,主要针对择业期的特点与困惑,进行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指导。专业化就是通过建设一支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层次和质量。
3。开拓新的就业市场。高校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运营实体,不仅要坚持以质取胜的市场策略,提高“产品”的层次、质量,还要注意研究人才市场规律,搞好市场行情预测,努力开拓就业市场。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加大对“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开发的力度;要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大开发形成广阔就业市

上一篇:论信息时代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与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