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1)(2)
2017-11-15 02:46
导读:兴趣——问题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使围绕“兴趣——问题”展开的,它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问题贯穿课程的整个进程。 首先,班本
兴趣——问题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使围绕“兴趣——问题”展开的,它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问题贯穿课程的整个进程。
首先,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课程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基础上,它首先是引发幼儿的兴趣,将幼儿自发的兴趣和教师引发后的兴趣作为课程最初的内容。
其次,问题贯穿课程始终。完全以幼儿兴趣为核心的课程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很难把握,关键是要把握幼儿天性中的某种东西和其后隐含的教育价值,这就是“问题”。兴趣——问题导向课程把握的就是兴趣后隐含的问题,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程展开的过程。
最后,兴趣——问题导向课程关注幼儿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程序。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关注问题的解决程序就是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给幼儿的发展提供鹰架
“鹰架”观念源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或ZPD)概念。每一个儿童在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存在有一段待发展的距离,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能够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则能有效的帮助儿童从原有的发展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但是,往往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和技能要求,会超出他们进入问题或探究项目时的先拥储备,此时,就需要对儿童的意义形成进行及时的支撑。后来,学者便以“鹰架”作为这种“支撑”的譬喻,说明引导儿童认知学习的适当技术。
因此,“鹰架”就是:帮助儿童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儿童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搭建鹰架就是:在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以促成其形成适于问题解决的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且通过“鹰架”提供的学习支持是暂时的、可调整的,当儿童熟练后,不必接受帮助就可以自行完成工作时,这个成人搭起的鹰架就可以撤离。从“鹰架”为儿童所提供支撑的功能出发,鹰架可划分为信息性鹰架、概念性鹰架、程序性鹰架和策略性鹰架等。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问题的难度,教师灵活地给予相应的支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
“生活取向的班本课程”以主题形式实施,每一个主题都包含如下的结构:
(1)主题由来和意图:说明主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主题中融入了教师和幼儿的哪些期待。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幼儿对主题中的核心经验的兴趣和把握程度,由此确定主题的内容和活动。
(3)主题情境脉络:情境脉络是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它又包括:
①概述:说明主题的基本线索及线索的形成历程。
②图式:图示主题的情境脉络。
③举例剖析:对构成情境脉络的情境或次级情境进行深入分析。
④幼儿的兴趣:寻找幼儿对主题的兴趣所在。
⑤面临的问题:主题实施中,幼儿和教师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⑥材料:主题展开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⑦教师的支架作用:教师对儿童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帮助。
⑧活动效果:主题实施的结果,主要是在幼儿身上的反应。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很成功的教训。
(4)主题实施:不是全面实录实施过程,而是呈现主题中每一个情境脉络中的实践“亮点”——对我们特别有启发或我们产生新的感悟的实践段落。
(5)主题评价
①幼儿的评价:让幼儿以合适的方式做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
②家长的评价:让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
③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
(6)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例: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1)主题由来和意图:略
(2)幼儿发展状况的调查:略
(3)主题情境脉络:
①概述:主题活动《生活中的数字》的情境脉络分别是场所调研、统计分类、数字物品展览、游戏。在“场所调研”中我们和幼儿一起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超市等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然后再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类”,根据我们的发现制作和数字相关的物品,召开“数字物品博览会”,并把这些物品在“游戏”中使用,作为娃娃家、
电影院、汽车、数字剧场的游戏材料。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