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社会流动(2)
2017-11-16 05:05
导读:对于依赖贫脊土地生存的农民来说,通过考试沿教育阶梯拾级而上,无疑是他们摆脱农民身份,把握自己命运的惟一一条有规则可循的途径。激烈的学业竞
对于依赖贫脊土地生存的农民来说,通过考试沿教育阶梯拾级而上,无疑是他们摆脱农民身份,把握自己命运的惟一一条有规则可循的途径。激烈的学业竞争不仅成为必然,而且竞争结果也是显在的。学业竞争的获胜者进入高等学府,获得较高的学历,并由此拥有城镇户口、优越的工作环境、较好的经济利益、较高的社会地位;学业竞争的失败者,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失去了向上流动的条件,只能加入到城市打工族中,成为城市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两者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显而易见。这必然带来激烈的学习竞争,也就不可避免地祸及农村幼儿园的孩子。
(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与教育质量的差异
根据我国教育经费统计报告,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例在逐步提高,但经费的投入极不平衡。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主要是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1995年全国这项经费占幼教总支出的比例为58%-60%,但教育部门主办的幼儿园幼儿人数只占入园总数的34%。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幼儿园。而幼儿人数最多,最缺乏经费的乡村,政府经费投入最少。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县财政和幼儿园收取的学杂费。而像西部的诸多贫困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地方财政薄弱,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更是没有稳定来源,经济滞后也使社会多渠道筹措经费困难重重,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一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前教育机构短缺,大批幼儿被拒之于幼儿园大门之外,无缘接受教育。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5个贫困县共有幼儿园44所,平均各县只有1-2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仅能容纳一两百名幼儿。甘肃省陇西县有18个乡,仅有9个乡建立了中心幼儿园,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幼儿入园接受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经费的短缺又使得办园条件简陋,无力为幼儿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教育设施,无法吸引幼儿,也无法得到农村家长的认同,教育质量相对低下。加之教育观念的滞后,识字读本成为了农村幼儿教师最为依赖的教育资源。农村幼儿也就不能不学习那些远离他们生活,但“将来有用”的知识。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