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和能力的培养”是新基础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都能“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满活力,愉快地获取知识。
激发兴趣,让学生“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对其认识过程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调整图形》一课时,我就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在开满鲜花的花园里,飞来了一群可爱的小蜜蜂,可是这群小蜜蜂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大小方向都一样,显得太单调了,小蜜蜂想改变一下这种状况,变得多姿多彩。这时,走来了一个魔术师,他想帮助小蜜蜂,就挥舞起魔棒,可是没有效果;小蜜蜂生气地说:‘看来你也是个冒牌货,还是请同学们帮忙吗,谁愿意当小魔术师?’”同学们纷纷举手回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交流,掌握了复制、旋转和翻转等功能的操作方法,帮蜜蜂解决了难题,一群形态各异的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尽情地采蜜,它们非常开心地向同学们致谢。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操作技能,还当起了故事里的主人公,体验了一次助人为乐的快乐。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基础稍差的学生与一些基础比较好又乐于帮助同学的学生坐在一起。在进行课堂操作练习时,让这些先做完做得好的学生在小组内走动,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走下位置去寻求帮助。这样,做得快的同学不会因为“无聊”而分散注意力,学得慢的学生又得到了辅导,一举两得。通过小组学习,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了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