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1)
2017-11-18 03:2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通过对教材的定义、多元智能理论、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
摘 要:通过对教材的定义、多元智能理论、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目标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材的一般模型、原则。 关键词:教材;多元智能;模型 自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以来,教材改革和建设就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因为教材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一座桥梁,是学生了解知识的主要窗口。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与具体化,它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而言,教材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教材的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智能的提高、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成败,它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最重要的平台.是教师表达思想观点、传播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主要窗口。但教材建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受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虽然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高职机械类教材的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易操作的一般模型、原则。 一、教材 1.教材的定义 教材,一般有两种解释:①根据一定的学科的任务,编写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
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导材料(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在学术界,不同的学者对教材的理解是不相同的,从教材的发展历史来看,它应该是变化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定义,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定义,从以上定义可知,教科书不等于教材,它只是教材的一部分,编好教科书并不等于编好教材,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可能误解了教材的意思,往往只编教科书,而忽略了对其他材料的编写,这是相当错误而且是有害的。教材的定义没把握好,当然谈不上教材改革和建设。 2.目前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现状 通过近年来的机械类教材的建设和改革,不论是在教材的质量方面,还是在数量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新一轮的教材改革和建设正在进行,如果不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那么肯定会给新的教材改革和建设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具体问题归纳如下: (1)缺乏一种合理的教育思想指导。一味地强调机械专业教材的逻辑性、实践性,往往根据教师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教材的编制,忽略了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习者的特征和专业培养模式,不仅教材的内容和学习者个性存在矛盾和冲突,而且教材的内容和培养模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2)对教材的定义认识不够。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材建设就是编写教科书,认为编写教科书就等于编教材,致使辅助教学材料不够或没有,尤其是实训教材严重缺乏。 (3)缺少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不少高职院校部分教材沿用本科教材,难度大,学生难接受和理解。教师授课时.也往往是教师本人根据个人观点随意增减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之所以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就在于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平时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毕业后即可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不需再培训)。特色就是优势,专业的特色首先在于教材的特色,教材的内容有特色了,学习机械专业的学习者才会有自己特色,这样有特色的机械类人才才能立足于教育、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世界。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各专业都要坚持的原则。 二、关于多元智能理论 1.多元智能的定义和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
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首先提出的。MI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是以组合的形式进行的。每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项技能,都有他的强项和弱项。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图式(见图1)。也就是说,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是聪明的,都有各自独特的学习风格(智能强项),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有多么聪明.而在于在哪方面聪明,怎样使他变得聪明。因此,加德纳指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多元智能观点的核心都在于认真地看待人的个性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职业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 (1)促进高职学生的个性
化学习,有利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教学的展开。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在于正确地看待人的个性差异,人的学习样式是千差万别的,在学习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他最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不相同的,可能效果一样,如果知识点的呈现方式都是一个模式,而学习的人的个性又不同,可想而知学习的效果会怎样?当然知识的呈现也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共性规律,挖掘职业教育的共性的同时,尽力凸显个性的发展,制作符合个性化学习的高职教材。(2)促进高职多元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能适应社会、适应专门岗位的人才。多元智能的显著特征就是多元性、差异性.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所处的环境、经历的教育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也是不同的。 2.多元智能与教材建设 教育教学改革全面铺开,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成为各个学校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存在的问题依然.虽然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提倡了许多年,但成效是甚微的,原因之一就在教材不符合个性化学习、不符合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智能图式.对学习者的智能没有充分挖掘出来。选择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使教材有利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而且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自由选择知识点和学习模式、途径)。不仅可以推进教材的改革和建设,而且能够推进现代化多元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多元智能与学习的本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其基本理念有二:一是情境是学习的一部分,脱离情境的学习是错误而缺乏成效的:另外.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其主动探索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而多元智能理论正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本身就具有图1中的八种智能图式,八种智能图式是不均衡的,但总有几种是强势图式,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优势智能图式去选择一种学习策略,有意义地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见图2)。老师职能就是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和学习的环境,不要给他明确什么.规划什么,因为这么做没有什么意义,大学生已达到了一定的理性,什么事情还是靠自己去规划.自己不学,无论老师怎么做,效果是不明显的或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