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途径与教师职能
2017-11-18 04:04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略论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途径与教师职能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本文从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
【摘 要】本文从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了专业基础课程资源建设的最佳途径,并结合近年所任学科的教学实践带给自己的启示,论述了在此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师的职能作用。【关键词】课程资源建设;有效途径;职能作用处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日新月异时代,社会力量高等教育办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从单纯的关注规模、追求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为眼睛向内、脚踏实地、注重结构,以质量提高、特色强校的内涵发展为自己的战略方向,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和具体要求。作为一所以现代建筑工程科学技术为主的高校,特别是建筑装饰专业的学院要建成“人民满意”、全国一流、乃至有世界水准的高等学府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将学科规划与建设作为办学特色的根本,有效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的作用,倾力打造属于我们二级学院本身的课程、教学、科研质量品牌,以及管理与服务质量品牌,尽显特色优势。高等院校专业基础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所涵盖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几乎同步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由崭新的教育理念支撑的培养目标,仅就我们建筑装饰学院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诸行业信息化之需设置的
软件工程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倘若得不到广泛有效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要实现其课程目标是非常不易的。作为教师,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必须明确在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能和所要履行的职责及对学生专业引领作用。结合近年所任的专业基础课《软件工程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网页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学科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由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最终到自由地开发和拓展、以及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的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重新认识自我,促使教师的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表现为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在高等教育改革走向纵深的今天,有谁不渴望将自己锻造成具有课程智慧的人师?除了进一步理清教师专业发展这个高校教育改革重要取向外,基于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建设,教者要着重探究并解决好角色转换、职能转变两方面凸显问题,进而探索开发和利用专业基础学科课程资源的最佳途径,建构那些策略性知识,发挥好专业引领作用。一、转换角色,增强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的自觉性,为实现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服务。我们说,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一所社会力量高等教育院校要以独特魅力生存与发展,必须将自己的办学目光锁定在国内一流并适时追踪国际教育的服务宗旨上,在人才培育上应是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而作为教者个体,尽管所容纳的信息沧海一粟,但亦必须一如既往的以最快速度、近距离的随国内教育改革的节拍并把握国际教育的呼吸。因为一堂课、一次教学研究和实验活动、一个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和对教师的启示都可能是巨大的。教育惟有牢牢把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方向、发挥学科优势,才能促使学院品位的提升,更好地履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谱写有区位特色的办学新篇。目前,一些院校教学平庸、发展滞后其在于从教人员的主观愿望和付诸日常的教学行为在目标内容上“不脱纲”、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不超标”,教者匮乏创新意识,只注重课堂书本知识层面传授和学科课程终结的测试,在学科课程教学全过程中,严格依据教材和院系等对教学计划管理,不能有半点突破。教者受传统课堂教学思想束傅和教学流程框架组织形式的制约,使得“依赖心理”起支配,教学内容“唯书本论”、教学策略“唯上论”等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作为教师,当一名“教书匠”非常容易,当“名师”只要努力去严谨治学也不是很难,但要成为“人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照亮学生生命的航程,用自己的课程智慧、专业创新来影响学生不是那么容易。我们日常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科教学质量一直被院系视为“生命线工程”,在实施所任《软件工程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教学计划中,我也愈加感受到教学质量的提升重点在课堂,教师要转换角色、改变课堂由教师主宰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必须重新审视和确立教师的角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据网上信息显示,时下我国有2000多所高校,不可能放在同一平台上,不同类型的院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其共同点是“适应性”,适应性就是质量。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包括发展的质量观、合适目标的质量观、需求性的质量观、多元化的质量观、特色的质量观,各类院校都在用实力最强的师资、实验设备,集中人、物、财力加大发展,形成优势与特色。一旦形成特色后,这方面的人才,包括教师和学生,就会蜂拥而来。如果每所大学都有几个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就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特殊需要。应当承认,一些院校还未能把高教改革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真正纳入发展战略,使得一些教师在以信息化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时代呼唤面前未能迅速调整自我、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新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挑战面前,一些教师之所以处于被动地位,其原也在于缺少角色转换这一前提条件。不管教师的主观愿望多么纯正,教学策略倘若依然恪守“以我为中心” 、“教者是神圣殿堂”,这种教学是无效的、徒劳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改革实际上不单纯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而是培养模式、办学理念的改革;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是使教师在所任专业基础学科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未来发展而设计、为学生主动学习导航。学院只有树立“学生就是大学”这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的办学理念、教师只有树立“质量即适合目标”这一和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做到角色的彻底转换。教师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和学院的发展去发展自我,不断提升专业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教师也只有积极主动去开发所任学科课程资源、行使有效教学,才能完成促进学生成长这一最终标准,进而达到为基础课程目标服务之目的,整个教师队伍才会有强大的竞争力。二、转变职能,探索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为学院专业优质和特色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转变教育职能这是教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所在。一所好的学院,专业基础教学应恒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课堂,作为院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不是教师自身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窗口,应充分体现教者的课程智慧和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空间价值。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它的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与教学改革配套的
教育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实施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去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和学生定期反馈等制度,来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实现教育职能观念的转变,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只有不断地将书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去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并不断探索其有效途径,才能打破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使教与学活动其乐无穷,更加有吸引力。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目标都离不开充裕的教育理念支撑和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的支持,高校基础课更是如此。尽管理论成分表述多是基本的专业技术原理,即前人的实践认识、操作过程的经验总结——现成的结论,学生获取专业基础知识上是被动的,特别是面对抽象、枯燥、生硬的理论,感受乏味,但教者务必使这些基础理论“活”起来。要在改革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改变教与学方法。一个人走向成功,要具备多种素质,搞教育要IQ、EQ同时培养,有的学生智商很高,情商不高,很难成才。区分一名良师不仅要衡量讲授能力,还要衡量其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情绪的能力。二是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新事物,它离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很近,教师可以围绕课程特点、基本知识技能、专业基础课程总目标和人才培育的课堂学期教学目标内容及分解的每节教学目标,视教学班学生需求,索取有价值的、鲜活的实践知识(操作层面的实例),作为对固定专业课程(书本原理)学习的补充,这样势必会激活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活动的教与学的全过程。其实,教者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途径很多,如诸多版本的教材、网络、软件、图书馆、社会实践(固定或非固定的教学研究、实习基地),只不过有些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加之院校课程本身的封闭性和有些教师缺乏识别、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使原本十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单纯而枯燥的知识传授,但也必须谨防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者应明确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在于服务,为专业基础课的全程教学活动服务。我们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专业基础课的学科教学就是在院系已通过的固定版本基础上整合了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院系教研机构,还是教师在探索开发和利用学科课程资源中,都注重了从三个角度切入,以寻求新的突破: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论艺术类院校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