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CIS”与高职院校形象的塑造(1)(2)
2017-11-21 01:33
导读: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劳动组织后,除了要求其知识、能力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外,还要能够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意识,如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
高职院校学生进入企业劳动组织后,除了要求其知识、能力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外,还要能够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意识,如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复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相适应,积极接受企业文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向学生传递文化时,应有意识地考虑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衔接沟通与同质性,把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接受并改善企业文化。基于此,高职院校在确定办学理念时,必须强化“市场本位”意识,以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
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为出发点,并根据学校特色找准定位,提炼出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精神。使其成为本校文化核心的统帅,并以此确立核心价值观、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学校评价事物和行为的标准。它取决于学校精神。有了它,职校内部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就具有了统一的标准,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价值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当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时,管理就容易了。如根据市场导向意识,确立学生是高职院校生命所在的核心价值观。这既是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有了这条标准,教职员工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然会以学生为客户,视“学生为上帝”,努力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愿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客户”满意,并以此作为评价自己工作的尺度。如再把“企业为客户”视为核心价值观,以满足企业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之一。教职员工就会自觉地把企业文化的理念引入教学活动,以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
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一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某种高度和结果。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日趋成熟、职业培训市场异军突起等趋势,高职院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自始至终有明确的、可实现的目标作牵引。一旦确立了这个目标,职校管理者就可以挖掘学校每个成员的潜在力量,使其致力于描绘基于共同基础、理想和意义的宏伟蓝图,并使其成为每个成员的心理定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