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体制问题(2)
2017-11-23 04:52
导读: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之中;但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之中;但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2],这也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独生子女政策、教育系统内外的体制机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其中体制最为根本,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正如周济部长所说:“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3]
(一)外生性体制障碍
对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有制约作用的外生性体制性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差异,同时也造成了城乡居民在福利待遇和
社会保障方面的巨大鸿沟。在这种非常现实的背景下,人们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愿望十分强烈,导致升学竞争十分激烈。
第二,社会用人制度。各行各业的用人标准缺乏科学定位,唯高学历是追;
就业岗位与需求缺乏必要的预测性和计划性;劳动准入制度与就业培训机制不够成熟与健全。由于健全用人制度的缺席,社会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不可避免,人们追求高学历的主要目的是摘得一块就业与晋级的金字招牌。
第三,教育投资体制。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总体投入不够,并且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名校与薄弱校之间差距较大,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很不利。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办学的筹资渠道不畅,对教育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四,教育的外部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可相对区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管理体制。教育的外部管理体制是指各级党政部门对教育系统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际上也实行“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管理与投入合二为一的体制在实际工作中的缺陷主要是县与县之间的财政状况很不平衡,导致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十分紧张。此外,有些县市的党政领导仅仅从自身“政绩工程”的角度来管理教育,必然导致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县市的人事组织部门在考虑一个县的教育局长或一所学校校长的时候,仍然存在“官本位”与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
(二)内生性体制障碍
教育系统自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内生性体制性障碍,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评价体制障碍。目前,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评价体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在实地调研中,校长和教师们普遍认为,“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在于高考制度。高考指挥棒不仅“指挥”高中,左右初中,对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辐射或导引作用也很明显;中考和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都深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第二,教育内部的管理体制障碍。教育系统内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