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体制问题
2017-11-23 04:5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析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体制问题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健全的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中小学应试教育
摘要:健全的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难以遏制、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原因在于:无论教育系统内外,目前均存在尚未消除的体制性障碍——内生性体制性障碍与外生性体制性障碍。体制性障碍的突破及体制创新是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我国要充分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社会
系统工程;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与改革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形成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改革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体制。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教育体制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二十多年,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成效:我国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教育结构方面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等等。但由于诸多缘故,至今素质教育仍然步履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系统内外均存在尚未消除的体制性障碍。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利于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与展开。
一、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状况
中小学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始发地,但其应试教育现象至今难以遏制、素质教育难以推进。通过认真调研和思考,“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研究”课题组认为,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够。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是分阶段的,处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具有不完全相同的身心发育特点及思维特点;同一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发育状况和思维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因而,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尊重青少年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同样要尊重每个青少年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从我国中小学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组织方式均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不能真正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需求。如:学业负担的安排没有真正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教学组织方式包括教室的布置单调古板,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等。这必然导致中
小学教育枯燥乏味,质量和效率低下,并成为学生厌学与辍学的重要原因所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够。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并非与他人千人一面,而是一个有个性特长且人格健全的人。有人测算,当前我国小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普遍在8-10小时,中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普遍在14个小时左右。[1]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心理问题凸显、道德品质滑坡等,严重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另一严重后果在于,应试教育现象看似重视智力教育,但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做题或背标准答案,其智力教育也必然是片面的。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具备创新性思维方式,才能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题海战术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创新品格缺失。长此以往,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我国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升学压力过大,学业负担过重。一些地方或学校仍以“分数”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核心。“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也成为评价教师的根本标准,还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标准。这种情形使得中小学教育过分功利化,教育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不同程度地被异化,中小学生普遍感到不快乐,声称恨老师、恨学校者众多,
校园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二、体制性障碍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