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深思(2)
2017-11-23 06:16
导读:3.3检验假设,展示结果 鼓励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对假设进行验证,并给予支持和帮助,针对实验现象再发现问题,再进行讨论,并陈述研究过程,
3.3检验假设,展示结果
鼓励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对假设进行验证,并给予支持和帮助,针对实验现象再发现问题,再进行讨论,并陈述研究过程,展示研究成果。现将本课的主要成果摘录如下。
3.3.1已得出明确结论
(1)根据铝在金属活动顺序表的位置,推知铝为活泼金属且活泼性比铁强。验证方法:a.铝与水反应;b.铝与酸反应;c.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d.铝热反应等。
(2)铝比较活泼,但比铁耐腐蚀的原因是由于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不是因为常温时不易与氧气反应。验证方案:①去掉氧化膜和未去掉氧化膜的铝分别与水、盐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比较现象;②铁、铝分别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
(3)铝很活泼,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铝存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只能从实验室里制得铝,故而既少又昂贵。随着廉价的从氧化铝生产铝的方法的发现和推广,铝才能大规模地生产,得以广泛应用。
(4)“毛刷”的成分为三氧化二铝。形成毛刷的原因是铝比汞活泼,将铝片用硝酸汞处理后,由于发生置换反应使铝片表面附有汞而阻止致密氧化膜的生成,使铝不断被氧化而产生“毛刷”现象。因此使用铝制品应注意避免与呈酸性或呈碱性的物质接触,防止氧化膜被破坏。
3.3.2尚存疑惑的问题
(1)镁比铝活泼,但将镁条插入氯化铝中,没有铝生成,却有气泡冒出。
(2)镁与水反应比铝容易得多,为什么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镁却不能?在反应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什么?对存在疑惑的问题再次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大胆提出假设。对于问题(1)有人根据有气泡产生,推测出溶液呈酸性。进而认为正是溶液的酸性导致铝没有被置换出来。对此,教师加以肯定,引导学生阅读高三课本有关“盐类水解”的知识。对于问题(2)通过以下方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先让去掉氧化膜的镁、铝分别与沸水反应,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只有铝与水的反应速率明显加快,提出假设一:铝为催化剂?引导学生分析镁、铝与水反应生成物的性质,得到另一假设:氢氧化钠溶液与两性的氢氧化铝反应是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引导学生阅读高三课本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知识,复习有关催化剂的特点,最后达成共识:氢氧化钠溶液能与铝反应放出氢气,是由于氢氧化钠消除了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铝,促进了铝和水的反应的缘故。因此氢氧化钠在反应中既非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也没有做催化剂。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4教师评价
研究性学习重视的是研究过程而非结果,因此教师的评价应坚持指导性和鼓励性的原则,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研究过程,即使学生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研究方案不一定合理,也要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避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中学化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