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日语会话能力的缺乏与日语教学(2)
2017-11-25 01:05
导读:在日语的交际会话中会话场景比语法知识显得更重要一些。会话场景决定着是用严谨的语法表达,还是用简略的形式表达,或者是使用敬体形式还是简体形式
在日语的交际会话中会话场景比语法知识显得更重要一些。会话场景决定着是用严谨的语法表达,还是用简略的形式表达,或者是使用敬体形式还是简体形式。
3.脱离语境进行词汇教学使教学机械化。
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讲解新词的时候往往是根据那个词汇在课文中的意思来讲解。然后根据课文讲解语法,再让根据语法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学生按课后的提问从书本找出答案进行回答。
4.日语教学与听、说相脱节导致片面性教学。
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式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机械片面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听说能力匮乏,缺乏日语交际能力。在我校参加日语国际能力考试的学生的成绩来看,听力成绩普遍都在60分以下。这种听力成绩低下情况不但反映出听的能力缺乏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会话能力的低下。从我参加的
研究生日语口语复试的情况来看,考生们往往对一些简单的问题也有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因为外语教学中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不会说直接导致不会听。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只用眼睛去学、而很少用嘴和耳朵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要重新组织教材结构使学生便于掌握会话技巧,并且在教学中创造会话情景,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方式、方法。具体作到:
1.依据不同的会话模式重新组织教材中的会话内容。教中的会话内容都是按一种会话体编成的。比如说会话文的表达式来讲,或者是敬体表达式或者是简体表达式。而且很多会话语句都是按造文章语法体系编写的。但是这种带有书面语言色彩的语法表现形式,往往与会话实际互相脱离,而且不实用。比如「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でした。」、「~ありません。」等这种敬体是不常使用的而更经常使用「ではなかったです」、「だったです」、「ないです」等表达方式。还有会話中表示转折的时候,比「でも」「しかし」「けれども」等助词使用更多的是「だって」「けど」「~が」等助词。而且在会话当中未必都要用敬体或简体形式,有时也会敬体和简体一起使用。下面的母子的会话中敬体,简体是组合在一起使用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甲:お母さん、お金貸して。
乙:お金?何するの。
甲:いろいろ~。
乙:だめよ。お金はないの。あなたもわかって
いるでしょう。
甲:う~ん、だって。
乙:だめと言ったらだめです。
总之一种会话体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会话情景。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会话材料,要编写多种情景下的多种表达模式,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会话技巧。
2.避免语法的绝对化。在日语教学中很多人认为教学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
比如「て」形在初级的前半部分教,被动形在后半部分教等等。但是,我们会发现这些日语语法只重视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