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2)
2017-12-03 03:38
导读:基础教育实践中,年长一辈中小学教师与年轻一代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拥有两个活动和生存的空间:一是现实空间,另一是虚拟空间。这一情形是
基础教育实践中,年长一辈中小学教师与年轻一代作为“网络世代”的中小学生拥有两个活动和生存的空间:一是现实空间,另一是虚拟空间。这一情形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第一次。在现实空间中,无论是年长的教师一代还是年轻的“网络世代”学生,他们当前正在体验的文化是工业文化、农业文化与信息文化的共同体。在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中,年长的教育者与年轻的“网络世代”体验的文化主要是“后象征文化”;而在信息文化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两代人体验的文化又主要是“前象征文化”和“互象征文化”,而且相比较而言,“前象征文化”的成份更多。因为在新的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面前,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网络世代”都有可能是一个新手,这些信息技术对他们两代人而言都是第一次遭遇,所以在年长的教育者愿意学习的情形之下,他们两代人其实是在相互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互象征文化”。另外一种情形是,教育者作为年长一代,他们与年轻的“网络世代”相比,学习新兴的而且是在快速发展着的信息技术的意愿并不强烈,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也不及后者。在这种情形下,年长的教育者是要向年轻的“网络世代”学习的,这就是所谓的“前象征文化”。
在现实空间中,年长的教育者一代与年轻的受教育者是同时“在场”的。而在虚拟空间中,情形则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年轻的受教育者,即“网络世代”“在场”,而年长的教育者并没有“进场”,也就是“不在场”。在这种情形下,就只存在着受教育者“网络世代”一代在场,如此则年长的教育者并不能理解年轻的受教育者的虚拟生活,这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信息代沟”。出现这种情形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年长者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个性特征以及事实存在着的年长者在接受和掌握新兴事物能力上的相对劣势,他们可能干脆就不能或事实上没有进入虚拟空间开展生活。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形是,对于虚拟空间而言,年长的教育者虽然进入意愿不强、能力不够,但是他们还是“进场”了,也就是说在虚拟空间里,年长的教育者和年轻的受教育者两代都是“在场”的。但也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年长的教育者虽然“进场”了,但是他们“进场”的时间比年轻的受教育者晚,而且他们对虚拟空间开展生活所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并不高,意愿也不强。在以上两种情形里,年长的教育者都不能为年轻的受教育者树立应有权威和行为典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年长的教育者需要向年轻的受教育者学习,如此就是所谓的“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