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数学知识的特征与学习方式的有效选择(1)
2017-12-11 05:5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暖春数学知识的特征与学习方式的有效选择(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 知识的特征不同,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同。有些数学
[摘 要] 知识的特征不同,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同。有些数学知识具有经验性、演绎性或对象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开展探究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有些数学知识具有超验性、合情性或程序性,对于这些知识,只能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有效地选择学习方式,要综合考虑知识的特征、学生的特征、教师的特征和社会的特征。 [关键词] 数学知识;接受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仅有这种学习方式是不够的,因为数学知识有不同的特征。本文主要论述数学知识的特征,进而阐述不同特征的知识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宜选择接受学习方式,有的宜选择探究学习方式。这里的接受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的内容不易探究、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呈现;二是指学生对于有的内容的理解有限,在不能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要先接受下来,进行相应的训练,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逐步加深理解。 一 数学知识的特征 数学是关于数和形的科学,它与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等学科不同,并不以客观世界的具体物质运动形态为研究对象。“数”和“形”都抽象地存在于人的理性思维世界。从根本上说,数学对象来源于现实世界,是具体事物的抽象。但是,有许多数学知识,则显示出超验性、合情性或程序性。这些特征,对数学教学具有特殊的要求。 1 知识的超验性和经验性 数是抽象的产物。“我们运用抽象的数字,却并不打算每次都把它们同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是抽象的乘法表,而不是男孩的数目乘以苹果的数目,或者苹果的数目乘上苹果的价钱……同样在几何中研究的,例如,是直线,而不是拉紧了的绳子。”[1]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对现实世界抽象的结果,甚至是对抽象的对象进一步抽象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数学才有今天的蓬勃发展。因而,数学的研究对象与日常生活经验就有了远近之别:有的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较为接近,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探究并建构起这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具有经验性;有的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晶,远离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经验探究、发现这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具有超验性。
人们没有见过自然数“1”,只见过一头牛、一只羊。自然数、分数、小数可以通过一些表征物来表示,较为直观,而负数就不直观了。无理数较为抽象,也很难找到一个具体事物作为原型。即便是最精确的尺子,也很难把无理数量出来。无理数是人类长期探索的结晶,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果。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人们对于“无限”难以把握,对于什么是“不循环”更不能直接感受,也没法说清楚。在中学,通常是用反证法来证明 是一个无理数。从直观的角度来看,这个证明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具体的信息。因而,学生很难靠自己的经验来建构无理数这个概念。如果说可以把看作边长为1的单位正方形对角线的长,那么,对π、e如何理解呢?难怪有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圆周率π是否可能以某个特别长的数作循环节而成为循环小数?代数式更加抽象,离我们的经验也就更远。对于数的运算而言,自然数的运算法则较为直观;小数和分数的运算法则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法则超越了我们的经验,只能由自然数、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迁移过来。总之,像无理数、虚数这样一些数学知识,学生不可能用自己的经验“探究”出来。为此,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接受下来,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逐步地加以消化、理解。 数学知识并不都具有超验性,大量的数学知识具有经验性。例如,田地的面积用“亩”丈量,用分数表示“部分”的大小,用数据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等,都是一些很具体且可以通过经验来获得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都具有经验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活动、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来建构。 2 知识的合情性和演绎性 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严格的演绎证明。只有经过严格演绎证明的结论,才能称为数学知识,也才是可以接受的。数学知识的可证明性亦可称为演绎性。数学知识的获得,往往要经过不完全归纳、试验、猜测等探索与合情推理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小学,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许多结论是通过举例和不完全归纳得到的,是“混而不错”的,因而数学知识又显示出“合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