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学生激励管理机制中的应用(1)(2)
2017-12-11 05:56
导读: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不论是什么目标,如果单纯从理论说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灌输,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不论是什么目标,如果单纯从理论说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灌输,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差。学生明明已经在道理上明白了树立正确目标的重要性,可是管理者却总是强调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越是强调,学生听不进,甚至还会产生逆反情绪。从另一个角度讲,目标太大,又空洞,是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的,这种目标就不会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反而让学生体验的是一种挫败感,也是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超限效应”。二、 在教育激励管理机制——典型激励模式中,善用“鲶鱼效应”,谨防“光环效应”和“霍布森选择效应”。
典型激励就是用突出的、典型的人或事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模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我国古代十分推崇领导的榜样作用。
教育管理中,通常会采用宣传社会中、学生身边优秀典型的方式来激励其他学生,达到教育目标要求。管理者会以培养、宣传等方式挖掘学生身边学习、社会活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来激励其他学生。给优秀典型展示自我的舞台,建立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鲶鱼效应是指,通过外部刺激激发个体竞争意识的现象。
利用学生中各类优秀学生典型的先进事迹或是先进做法,来带动其他学生,达到相互激励互相进步的作用。在学校中利用学生自发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如社团等的积极作用,给学校学生正式团体如班级,校团委、学生会团委的组织机构以活力,并且借助这些非正式组织来更好的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是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
在管理中树立学生或是集体优秀典型的同时,不但能看到典型的优点,还要慎重对待典型的缺点和不足。当一个学生或是集体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典型时,他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被弱化,甚至是被管理者视而不见了。这样一来会妨碍了管理的公平性,也会对其他个人和集体产生消极作用,弱化了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这种效应如果产生就使典型的激励模式成为管理机制不公正的导火索。
此外,另一种心理效应也要值得我们注意。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 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教育者要为学生树立多方面,多角度的典范,比如学习、文艺、体育、劳动、助人、自强、科技等等,给学生提供符合自己情况榜样的机会。不能只把学习优秀者、听话者树为榜样。那样一来就像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选择和判断余地,就会失去典范的激烈作用。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
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