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2)
2017-12-15 01:13
导读:4.逐步形成实施德育的测评、量化考核。传统德育对学生品德的考评一般都根据经验,采用定性方式,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性。“红不红,朦朦胧胧”,这
4.逐步形成实施德育的测评、量化考核。传统德育对学生品德的考评一般都根据经验,采用定性方式,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性。“红不红,朦朦胧胧”,这句使用了几十年的老话,即是强调个体德育的难测,也反映了当时德育考评的笼统和模糊。品德到底能不能量化?如何量化?解决好这一问题,对落实和实施德育大纲,加强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实效,克服德育评价的笼统性、模糊性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十几年来,经过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的艰辛的探索,目前对德育评测的必要性、现实性、可行性及其方法原则方面达到某种共识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学生品德的考评方面,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设计出考评的途径与方式。德育测评的产生无疑会推动德育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进展。但由于品德具有明显的变动性、主动性和隐蔽性,所以测评如何较准确地反映个体品德的全面性、深刻性,比如说,如何反映个体外部行为和内在意识的一致性、如何反映个体知、情、意、行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如何反映个体思想意识的深度等,这些都是德育测评所要努力的方向。
(二)中小学德育实践的主要特点
1.突出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新时期的德育,比较重视基础道德建设。80年代富有成效的“五讲”“四美”的文明礼貌教育,对青少年一代“讲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此后,文明礼貌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作为德育中富有成效的教育而被坚持下来。
2.引进心理辅导,拓宽德育内容。新时期社会的急剧发展变化,造成青少年因适应不良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个新问题的出现,促使德育改变过去“包打天下”的做法,不断引进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如养成正确的自我观,培养积极的情感,恰当地表现自我,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平衡等等。而建立和谐民主的谈话气氛、倾听、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辅导方法也经常被运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强化德育管理。这也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一大特色。眼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制订了德育工作的
规章制度。如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种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各种常规,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学生的思想品德奖励条例等等。加强德育管理,有利于保证德育正确的方向,对贯彻中小学德育大纲,对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各种消极影响侵害有着重要意义。
4.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随着社会影响的复杂多样、价值观的多元,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完成培养青少年的任务变得日益困难,强调发挥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创造良好的教育大环境的呼声日高。现在不少学校采取各种形式举办“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等,另外也要求家长和社区的人们参与教育,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利用社区优势进行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藉此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