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3)
2017-12-16 04:15
导读:笔者认为,西方的高等教育由于基础较好,经得起“质量下降”的折腾和冲击,但中国由于高等教育的质量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因此经不起“质量下降”
笔者认为,西方的高等教育由于基础较好,经得起“质量下降”的折腾和冲击,但中国由于高等教育的质量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因此经不起“质量下降”的折腾和冲击。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急于要改变落后面貌,竟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急功近利,急躁冒进,搞短期行为,不顾本国客观条件发展教育事业。例如印度在1950—1957年间,教育支出增长了13.4倍,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8%增至2.8%,高等学校在校生从40万增至261万,增加5.5倍。然而在教育急剧发展的同时,印度的就业问题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日趋严重,失业人数持续增长。据印度经济学家估算,在印度的失业者中,近2/3具有一定文化教育水平。不仅受教育者的失业率高于文盲,而且学历越高,失业率也越高。如1974年具有大学本科以下学历者失业率为13%,而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的失业率却高达15%。这种急躁冒进的行为必然导致教育效益差、质量低的后果。印度的这一教训值得我国认真吸取。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切忌盲目冒进,违背教育规律,一定要重视质量,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的模式。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质量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控,有必要及时确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此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
人们已经感受到了近几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弊端,并预感到将出现的严重问题,但为什么一些人仍然还在盲目追求高速发展呢?实在令人深思。坏的市场经济导致了教育被产业化、商业化。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正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商业化的结果。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很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反叛者,而不大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最近几年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可以说,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却人才紧缺。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内涵式发展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有效发展模式。所谓有效发展,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的质量和有效性、强调发展过程平稳递进而不是盲目冒进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表明,从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看,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应该走一条“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即主要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办学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和质量,适当扩大现有学校的招生数量来实现总体规模的扩张。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学校规模的扩张并不必然就带来内部效率的提高,在扩张规模时必须注意防止质量下滑。
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水平。办学必须讲究质量和效益,没有质量和效益就是严重的浪费和损失。质量与效益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
与外延式发展模式注重发展的规模、数量、速度不同,内涵式发展模式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有效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使发展产生最好的质量和效益。它的重点是质量和效益,而不是速度和规模。高速度增长不一定是有质量、有效的发展,低速度的增长也不一定是有质量、有效的发展,高低速度之间的平均速度,同样不一定是有质量、有效的发展。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立足点已超越了速度问题,它以更为合理的思路来把握发展与速度、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它把速度看作一个外在的东西,而并非发展本身。速度是由发展的质量和有效性所决定的。没有质量和效益的速度不能导致发展,相反,只会导致倒退和某种破坏。有质量和效益的速度才是发展。内涵式发展模式追求的是质量和效益,并且是较高的质量和效益。它既可以节约高等教育投资,又可改善现有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应该贯彻国家提出的“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方针,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应该采取内涵式发展模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