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4)
2017-12-16 04:15
导读: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后的教育质量,是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共同关心的问题。高校适当的扩招是有必要的,但盲目扩招必将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办学
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在扩招后的教育质量,是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共同关心的问题。高校适当的扩招是有必要的,但盲目扩招必将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办学效益下降,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因此,高校扩招必须适度,不能盲目冒进,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高等院校有着不同于经济或物质生产部门的许多特性。高等院校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规模并不等于有效益。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导致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而只是为这种提高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如果扩大后的高等院校仅仅是原有小规模、低水平的高等院校的简单合并或复制放大,高等院校的内部资源在分配和使用上不合理,那么规模在改善办学条件上的积极作用将被抵消。
高等教育的有效发展模式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即资源的配置要有利于提高效益。对于处在经费严重短缺状态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资源的有效配置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国家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拨款投资的时候,应该认真考虑拨款投资的效益问题,并采取适当手段,在拨款投资方式中引入激励机制,鼓励高等院校追求质量和效益,惩罚那些质量差、效益差的院校。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应适当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倾斜。地方政府也应当加大对高等院校的投入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兴办教育比盖高楼大厦(宾馆、酒店之类)、修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火)电站更重要。
追求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不能不考虑高等教育的规模问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巨大的适龄人口压力,由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加入WTO后的形势,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相对于我国的人口和大国地位而言,还是比较小的,质量也是比较差的。因此,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在质量方面,而且在规模方面都还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相对水平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产生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但是,注意规模问题,并不是高等院校要盲目扩地盘、盖大楼、争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比学生数量、比有多少博士、有多少硕士。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要采取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的发展模式。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高等院校也要树立科学的、理性的人才观,而不能唯学历、唯文凭、唯职称、唯资历,要唯才唯德。按照今天某些大学选用教师的文凭要求,陈寅恪这样的人进不了
清华大学,也进不了
云南大学,梁漱溟这样的人进不了
北京大学,也进不了云南大学。高校如持重文凭学历而不重学术学问的用人观,永远没有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希望。
二、在“大众化”潮流中更要重视精英(英才)教育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幅度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大众化”的潮流。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今天,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P3)中国高等教育在实现了“大众化”之后,依然不能放弃“精英教育”,而是更要重视“精英教育”,也就是说,要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培养精英(英才)。
所谓精英人才(英才),就是指在各自的专业、职业领域有突出建树,有创新、有发明的
杰出人才。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几十年来正是在精英人才的培养方面显得明显不足。正因为这样,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在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的形势下,中国更要重视精英教育,扭转中国高等院校本身缺乏精英、缺乏学术大师,几十年来培养的精英、培养的大师甚少的局面。精英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培养具有崇高的创造精神和杰出的创新能力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至少也要为这样的精英人才的产生提供基础条件。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欧洲国家大约在1970年左右开始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