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

2017-12-21 05:3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
摘要: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地理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全方位诠释了环境教育的功能,为地理课程更好地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保障。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功能在2003年4月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1])中,对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在地理课程性质方面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基本理念中强调:高中地理课程要“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明确了“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来编写教材和教学的要求。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程是渗透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环境教育意图,发挥地理课程标准的环境教育导向作用,本文从地理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梳理,以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一、地理教学思想的环境教育导向功能素质教育、主体性发展、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共同构成了当代地理教学思想。这些教学思想无不具有环境教育指向功能。1.素质教育的环境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在人的基本素质中具备良好的环境素养已成为现代人和未来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中学地理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担。《地理教育宪章》强调:“地理既是促进个人教育的重要媒介,也可以对国际教育及环境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素质教育的思想作为地理课程的总体指导思想,在《标准》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部分都得到了全面体现。高中地理课程为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直接的、得天独厚的实践活动的平台,同时也指导着环境教育的进行。2.主体性发展的自我环境教育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领域对人的主体意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根本区别的教育范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其着力点在于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培养,其最高境界是超越性。[2]它摒弃了学生在传统教育中所处的客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和主体人格的完善,要求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完成对知识的实践性体认和主体性建构。[3]主体性教育思想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充分的体现。《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对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等。其实质都是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地理课程中的贯彻,并为学生的自我环境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3.人地协调的环境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实质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其一是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以地为本”的人地观,如地理环境决定论;其二是强调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作用的“以人为本”的人地观,如唯意志论;其三是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如人地关系协调论。前两类观点,只强调人地关系中单方面的因果关系,带有明显的片面性,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危机的根源所在。与前两类观点相比,人地关系协调论是人地关系思想的一大进步,是现代科学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地理教育把人地关系协调论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加以贯彻,时至今日,重视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普遍遵循的重要地理教学思想。[4]高中地理课程把人地关系作为主线,通过地理教学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4.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境界可持续发展是人们面对全球性的人口爆炸,资源能源储量不足,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发展失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而提出的。它是人地关系的最高追求水准,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地理学科是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由此决定了可持续发展既是新的地理学思想,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标准》的各部分都有充分体现,如在“前言”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环境教育的终极,即可持续发展,为高中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构建了总体框架。二、地理教学目标的环境教育贯彻功能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结果。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明确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使目标具体化,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了进一步的表述。1.知识与技能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要求: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与环境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知识,使他们有能力作出科学的判断;发展学生识别、分析和尝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5](9293)基本上是一致的。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与环境教育的价值观目标(要树立对待环境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形成新型的环境与发展观[5](9293)也十分吻合。三、地理教学内容的环境教育落实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关。[6]《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体系,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都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并以此为主线来构建、拓展和编排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不仅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所有单元都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而且必修模块还专辟单元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推进策略,选修模块还单列一个模块“环境保护”来阐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为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承担了环境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深入挖掘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因素,链接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1.人口地理课程要使学生理解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懂得人口的增长对地球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标准》必修模块中专列出了“人口与城市”这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2.资源地理课程要使学生懂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发展进程中必须爱护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标准》必修模块中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标准》选修模块中要求“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综合评价。”选修模块“环境保护”中还专门列出了“资源问题与资源利用、保护”这一内容,要求“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消耗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3.环境地理课程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在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认识到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密切性,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地放弃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作出恰当的价值判断。《标准》必修模块中的“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选修模块中“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自然灾害与环境”“环境与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等均涉及环境的相关内容。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上一篇:建设有特色的设计艺术学科的思路与实践(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