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本质观(1)(2)
2017-12-22 02:55
导读:包括 老师、同学和家长。学生的学习活动绝不只是学知识,学习活动实质上是学生的重要精神生活;人际交往就是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何
包括老师、同学和家长。学生的学习活动绝不只是学知识,学习活动实质上是学生的重要精神生活;人际交往就是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何认识老师、同学、家长的优点与缺点,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克服来自人际交往中的某些消极影响,这一切都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正确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形成,也是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任务是不可能单纯通过知识学习所能完成的。总之,学习活动是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学习知识,因而教学的教育性不只是知识学习中的思想教育,还包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教育,包括“怎样做人”和“做什么人”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摆脱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束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的教育性”。(四)不可忽视语文、
外语、艺术等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谈论知识教学时,不能把语文、外语、艺术、社会与生活、思想
政治等学科的教学与数、理、化、生等学科的教学相提并论。其理由是,语文等学科的教学不能要求学生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应以促进学生提高学科素养(如语文素养、艺术素养等)为主旨,其中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情感的提升居主导地位。以语文学科为例,其首要特点是,它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体。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其内容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语文教材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第二个特点是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增强语文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所以,“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5]当然,语文教学是有理论支撑的,它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涉及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的知识和思想观点;但是,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旨,而须着力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见,不顾语文以及外语、艺术、社会与生活、思想政治等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而抽象地谈论“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这似乎是坐在象牙塔里进行无的放矢的思辨和空谈。二、教学本质不能定位为“交往”如前文所述,有学者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有人进一步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6]诚然,交往是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论断有合理的内核。然而问题在于,能否把教学活动的一切形式通通归结为“交往”?能否将“教学活动形式”与“教学本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这些原则问题是应当讨论清楚的。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浅谈一堂优质课的生成
努力降低“过度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