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本文探讨了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其几种分类方法,明确了问题行为的定义及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常用的三种问题行为干预方法:行为干预法、认知干预法和感觉统合训练法。并对它们在实际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问题行为;行为干预;认知干预;感觉统合训练
1问题行为的概念
对问题行为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界定其概念。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问题行为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最早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始于1928年,由英国的威克曼(E.K.Wakeman)率先提出。问题行为的定义比较广泛:“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孙煜明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车文博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常见的各种不利于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对象;左其沛认为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调或变态,并把问题行为作为心理咨询的对象之一看待u等等。可见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儿童问题行为定义。值得一提的是,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没有“问题行为”的条目,问题行为概念的难于界定由此可见一斑。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首先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其次,不同的种族、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也影响了人们对行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第三,行为评量的标准不统一,对正常行为与问题行为的界线理解不一致,以及问题行为与其他非正常行为(如变态行为,犯罪行为等)的关系不明确等因素,都会使问题行为的界定产生困难。但关于问题行为的本质,综合有关文献,至少应认识到这样几点:其一,问题行为不同于成年人行为。它多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中,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其二,儿童的问题行为不同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破坏性,通常需要法律制裁,而学生的问题行为需要的是成人的教育来解决。其三,问题行为不同于变态行为。行为的变态与常态,是从医学角度来考虑的,变态行为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病理症状,往往需要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行为远没有那么严重,至多处于变态行为发展的初期。当然,行为作为一个连续体,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之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其四,问题行为儿童不同于后进生,前者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普遍存在于儿童中;后者仅仅针对个别学生或少数儿童而言。除了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生有时也可能发生问题行为。而问题儿童则是对儿童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因此我们认为儿童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这些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纠正,任由其发展就有可能形成心理缺陷甚至心理障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