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和谐校园建构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和谐问题

2017-12-25 04:1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和谐校园建构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和谐问题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影响大学
【摘要】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主要有自身,环境,网络等。构建和谐心理应注重修身,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加强网络文明与监管力度等。
  【关键词】和谐校园;心理和谐;环境因素

  大学生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建构的重要保证。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如何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的、人际的心理和谐的学生,不仅对和谐校园建设而且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防范校园隐形失控行为的发生,构建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和谐校园建构的必要条件。
  一、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个性张扬,求知欲强,自我意识和自尊自信明显增强,顽强坚毅的心理品质和素质获得较大发展。但是,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程度各异的心理问题。在学业与就业压力,家庭负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诸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和谐面临考验。特别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随着高校录取人数的扩大,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大,学业和就业压力加大导致心理危机,不少学生旷课,迷恋网吧,考试不及格,不能毕业。另外,大学生生活困扰,恋爱挫折,对步入社会的恐惧等引发诸多心理不和谐问题。心理不和谐问题得不到重视并给以有效解决,将严重阻碍和谐校园的建构进程和实效。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包括: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1.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把握未来。具体表现为对自身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的冲突造成的心理失落乃至心理障碍;在个体发展过程的迷茫困惑;在专业与职业选择上的犹疑与困惑。2.不能正确认识他人与社会,人际知觉、社会知觉差。表现为恋爱中的不适与盲从,特别是恋爱挫折导致的心理失衡现象和过激言行;在人际交往中的不适与恐惧等等。另外,高校还存在贫困生,违纪生等特殊群体,由于个体的成长经历与心理历程的影响,是心理危机的潜在高发人群。3.心理适应能力较差,自我调节能力不高。依据生态学的理论,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生态系统各种关系的和谐。维护大学生心理生态系统的平衡,系统自身的恢复和调节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有限的范围内,该功能的大小正比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而现实的状况是大学生的生活圈子狭小,内容单调,独生子女的生活背景,过分的娇纵和宠爱,影响了系统的多样性发展。此外,受文化特性,个体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倾向于内部心理调节,求助于外部的很少。较低的心理调节能力难以应对大的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
  大学生除了在学校生活,也要和社会,家庭发生联系,社会、家庭、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生存单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中国社会发育还不够完善,以欺骗和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利润的现象依然存在,以诚信的付出为代价的社会价值观赢得了不少市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心理极易失衡,应当加以及时有效的引导,避免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家庭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的结构与生活质量指数更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中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历程的关系,可能会有较之其他家庭更多的心理失衡,如焦燥,不安,抑郁,敏感,多疑等。此外,学校作为大学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中体现出来的公平、民主、平等、和谐等对大学生心理的平衡起直接的影响作用。
(三)网络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给高校的文化科技信息传播起了重要的提升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首先,学生网瘾现象突出。不少学生迷恋上网,于是逃课现象增多。网上的虚拟空间实现了某些学生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拉大了与现实的距离,巨大的反差加剧了心理的失衡。其次,网站缺乏规范与管理。不少学生上网时沉溺于游戏,电影。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追求个人享乐的价值观随时侵袭着学生缺乏识别力、抵抗力的思想肌体。部分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的困惑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再次,网络社会规范尚未完全形成,违反现实社会规范的网络越轨行为在大学生中表现突出。网络的特殊性拉低了大学生的道德底线,网络道德失范的存在和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引发了校园学习生活的不稳定,带来心理恐慌与迷惑等心理失衡问题。更有甚者,在网络道德教育滞后的条件下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浅析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