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1)(2)
2017-12-27 01:10
导读:专业实习可以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的缺陷,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社会,接触企业的一些实际会计工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缩短适
专业实习可以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的缺陷,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进入社会,接触企业的一些实际会计工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缩短适应期,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尽早知道哪些知识更有用。但是因为无法联系到接洽的实习单位,目前各高校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专业实习难,甚至被迫取消的情况。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有12项)中选项最高的是“缺乏专业实习”,有62.4%的学生选择了该项。不可否认,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五)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内容重复较多,知识更新不能与时俱进
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课程独立开设,各自为政,教学内容出现重复;另一方面课程开设不能突出重点,学时少,不够深入,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解,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深、专业知识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后不得不补习大量的本应该在学校完成的知识,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受教育者达到一定的知识体系、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应当接受什么样教育的问题,它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紧密相关。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全盘否认过去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而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重新审视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摒弃、有创新地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研究培养模式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培养目标问题,而培养目标则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决定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素质教育: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基础素质。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变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更为重要。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使其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会与人共事的人。
(三)拓宽专业: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
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方向。一个学校能否建立主动适应的市场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必须根据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在拓宽专业口径上下功夫。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林丽叶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独立学院开设双语教学的探索及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