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1)
2017-12-27 01:1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
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构建。 关键词:高职教学;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对高职会计人才定位,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确定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断由低级向中、高级过渡已成为会计领域及会计教学过程中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会计学专业是时效性很强的专业,加之近些年来会计改革步伐加快,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体系(39项会计准则),而现在高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相关课程时是在传统会计准则框架内进行的。因此,我们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与社会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导致目前的“两难”现象:一方面,会计专业毕业生很多,感到
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奇缺,用人单位感到寻才难。不难发现,高等学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如下问题。
(一)综合模拟实习内容多、时间短、适用性差,实验效果不佳
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时间短,每人要完成100多笔经济业务,制作100多张记账凭证,同时要登记
日记账、明细账、总账,而且要编制3张会计报表。由于经济业务多,模拟实习时间短,学生不堪重负,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甚至个别学生互相抄袭;即使有些学生勉强完成,一旦要学生对会计实验进行总结,却讲不出所以然来,对企业财务是如何运作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还有一些学生拿到实验资料后,紧接着就编制记账凭证,忽视了建账、审核、记账等一些重要环节,完全忘记了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此外,由于会计业务多,时间短,使一些学生对会计工作产生了畏惧心理,不利于今后会计素养的形成。另外,会计实验资料涉及的行业单一,大多以工业企业为例。尽管工业企业是典型的制造业,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供产销过程、成本核算过程、报表编制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导致学生毕业后对于变化了的行业环境反应迟钝,职业判断能力差,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自学和摸索才能达到相关行业的职业要求。
(二)课程单项实验过分依赖会计软件,学生动手能力差
为了配合各门会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与会计课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软件。这些软件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所谓的“无纸化”作业,在电脑上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也无须文字的输入,即鼠标指向哪里,这里就会出现几个备选答案,指定一个答案双击,答案就到了指定位置;若不想做了,可以放弃,答案就出来了。另外,值得说明一点的就是,学生完成实验无法保存,这样就导致学生无论是否完成实验项目,教师都无法监督的情况。这种软件的一个最大弱点就是学生不会手工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甚至连如何开具支票学生都无法做到,造成学生缺乏实际工作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实验中涉及的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多,结合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少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验证性和认知性的实验项目上。而且这些载有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资料中已事先写明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学生只要“照方抓药”即可完成。这样的会计实验教学,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显得不足,难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事实上,我们要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而是通过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学习,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成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管理型的高级会计人才。
(四)专业实习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真正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