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1)
2017-12-27 01:1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过程性评价(process assessmen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
摘要:过程性评价(process assessment)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评价范式。其理论来源既与过程
哲学密切相关,也与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人们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还存在误区,笔者从过程哲学与学习心理学两个不同的视角,就过程性评价的起源、特征、分类等展开论述,并就实践中的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和工具进行分析。关键词:过程性评价;理念溯源;实践探索Abstract: Process assessment is an assessment paradigm originated from 1980s. I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both the ideas of process philosophy and the research of learning psychology. At present ,there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process assessment. The author will give some comments on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ocess assessments from the different views of process philosophy and learning psychology, together with the comments on the practical cases of process assessment.Key words: process assessment; philosophy recall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一、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特征有学者认为,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则是构成有机体的各元素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持续的创造过程,它表明一个有机体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有机体,因而整个宇宙表现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1]现实世界就是一个过程,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事物的本质通过这些事件表现出来。杜威则在“教育无目的”的理念中阐明了他的过程思想。他指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的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之中,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其实,他的教育无目的,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目的,而是指教育无预设的目的。因为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教育过程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在教育的理想状态中,“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2]这里他所强调的,是教育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漠不关心的旁观者。其实质,是强调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动机能激发新的学习需求,这样的学习动机正是教育所期待的,也就是教育所应得的“报酬”。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则认为,知识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因而无需通过教育的结果来加以证明。这类活动有固有的完美标准,能够由这些标准而不是由于其导致的后果而被评价。[3]上述各种观点的视角不同,但都对过程本身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从20世纪70年代起,瑞典人马顿(Marton)与塞里欧(Saljo)开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他们之后,还有英国人恩特韦斯特尔(Entwistle)和澳大利亚人比格斯(Biggs)的相关研究。比格斯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紧密相关: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总体方向,而学习策略则帮助实现学习的总体目标。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通常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表层式学习方式(surface approach)、深层式学习方式(deep approach)和成就式学习方式(achieving approach)。[4](149)表层式学习方式是基于外部动机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而不是出于认知兴趣。学习成为一种在失败与不过于劳累之间的平衡活动,而且通常与量化的学习观相联系。适当的学习策略就是尽可能地发现最重要的话题并精确地再现它们。当学生面临其他任务时,他们就可能将学习任务当做必须执行的一项命令。他们会将学习视为一种可以分开来的一系列亚任务(sub-tasks)而不是一个整体。表层式学习直接采用表层式编码。深层式学习方式则是基于内部动机的,其动机指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这样的学习是基于任务的,于是学习者会将任务与总体编码、与个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联系起来,将任务理论化、系统化并形成假设。深层式学习往往包含或者导致复杂的、情意的满足,而这样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结果。而表层式学习常常使得学生厌恶学习,他们成天担心自己的成绩并为所花费的时间而懊恼。成就式学习方式是基于成就动机的。采取成就式学习方式的学生会考虑如何充分地利用时间与空间,这种学习策略被视为学习技能(study skill)。在现代教学理念下,我们的教学所期待的,是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反对表层式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也不支持成就式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育内外部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采取成就式的学习方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将这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学习方式上来。比格斯认为,学习方式对于学习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他的3P学习模型来表征:[4](153)

比格斯的3P学习模型在比格斯的学习过程理论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且其本身就是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比如,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就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在学习方式之中。因此,学习兴趣不仅影响着学习结果,它本身也是学习结果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教学与学习所期待的结果。又比如,良好的学习策略,既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原因,也是教学与学习所期待的结果。这里的学习策略也是包含在学习方式之中的。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就不仅是对学习的最终结果的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对学习方式的评价。而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就要关注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有如下两个重要特征。其一,关注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又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现有的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更多地侧重于对表层式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量,对于那些由深层式学习方式所导致的学习结果要么不予关注,要么无法评量,从而形成一个评价的死角。这是导致学生采用表层式或者成就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结果是形成一个“表层(成就)式学习方式—低层次学习结果—表层(成就)式学习方式”的恶性循环。过程性评价却恰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通过对于学习方式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方向上来。所以过程性评价很好地填补了上述的评价死角。比如,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结果是形成“深层式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良性互动。其二,重视非预期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育者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评价导向的积极作用被削弱。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这正是现代教学所期待的最终目标。应当指出的是,过程性评价也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传统评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结果是过程中的结果(process outcome),并且其评价标准不是预设的,而是目标游离和价值多元的。比如,学生自己的一些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如与人谈话、浏览网络、看电视或者阅读一些教师所列书单上没有的书籍等等,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这些新思考往往成为新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来源。二、过程性评价的分类(一)依据评价主体划分,可以将过程性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三类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是指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时,学生对于自己和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的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则是对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的事例进行的引导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也关注学习结果,但它对于结果的关注是基于价值多元原则的,它给非预期学习目标预留空间。比如,笔者看到一个高一学生在
地理学科的一个模块学习结束时,在教师组织的学生自评与互评活动中,向同学讲述她的学习体会。她将教科书上以及教师所讲的内容中未完全展开的部分记录在“问题本”上,课后通过图书馆以及上网查阅相关信息的方法,她弄懂了“问题本”上的问题并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和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谈话中,自豪与喜悦溢于言表。这正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非预期的学习结果。除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动机以外,这样的评价方式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