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精神分析的中国化(1)

2017-12-28 01:3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关于精神分析的中国化(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精神分析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将其引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
摘要:精神分析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将其引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会激起怎样的回应呢?本文试从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方式及目前国内心理学临床实践,并结合精神分析从引入中国开始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探讨精神分析在中国传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精神分析;中国国情;精神分析的中国化
  
  在世界心理学体系中,精神分析作为主要流派之一,在20世纪的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同时,精神分析作为现代一个别具特色的心理学流派,是弗洛伊德在自己的临床实践和著述生涯中创立的,这是一套独特的方法和理论,自由联想,梦的解析,过失的机制,自我的心里防御机制,超我的形成等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看法,也导致了人们观察自身的方法的深刻革命;而且,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要远远超出心理学的领域,可以说,举凡20世纪的文学,哲学,史学,宗教等,无不打下了精神分析的烙印。
   那么,在将精神分析引入中国的今天,这是否就意味着可以对精神分析这一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完全照搬呢?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自身的发展和领域的拓宽本身已证明完全照搬的不可能性,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的分裂(以阿德勒、荣格为代表),其本身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如弗洛姆对弗洛伊德主义的修正,力图把整个社会纳入精神分析的视野而创立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和后来哈特曼、艾里克森为代表自我心理学等,也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任何心理学都是以本土文化圈的心理文化来理解、解释和干预人的心理生活的,正如西方心理学包括其学派和理论均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他们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适用于西方人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以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种族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制约着心理学全部研究对象及其理论构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个民族都感到只有自己的民族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只有自己的文化才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那么,是否又意味着对精神分析的绝对排斥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心理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心理治疗如传统中医一样,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医典中就记载有600多个心理治疗的案例。中国传统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理论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体是内外统一的整体。因而十分重视大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2)“形神相即”的身心观,从形(躯体)神(精神)密不可分的观点出发,认为治疗疾病不仅要治其身,更要治其心。3)“医国——医人——医病”的治疗模式:“上医医国(指社会因素),中医医人(指心理因素),下医医病(指躯体因素)”。在上述观点的指导下,中国传统的心理治疗有着许多具体的方法,如:1)开导劝慰法。核心是“告”(告诉),“语(讲清)”,“导(引导)”,“开(指出)”,用精深的道理劝导,与现在支持性心理治疗极其相似。尽管它们并不十分完善。2)以情胜情法。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能克服的另一种情志,比如五行中“怒胜思,悲治怒,喜治悲”等。3)习见习闻法。核心是通过反复习惯的方式,使受惊敏感的患者恢复常态的心理治疗(现代的系统脱敏法)。每种方法各有千秋,不一而足,精神分析这一纯粹源至西方文化的“舶来品”,还能在如此众多的中华瑰宝中拥有一席之地吗?
   自20世纪以来,精神分析逐步引入中国,据查证,精神分析学说于本世纪20年代已传入中国,后来可能因战争原因,很少有人深入研究它。解放初期,心理学在我国虽然一度有所发展,但在“文革”中却被当作是“唯心主义”遭到批判,精神分析更是在劫难逃。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关于心理治疗的外国文献被翻译成中文出版,80年代初精神分析学说还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化热潮。当时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精神分析,但却有很多人在自己未曾深入学习的情况下撰写文章,对精神分析口诛笔伐,严加批判。以致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心理医生没有机会学习精神分析疗法。在80年代初,中国心理医生最先接受并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行为疗法。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一些国外的精神分析学家到中国讲学,特别是1988年首届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办,以及现在的德中心理治疗学院在中国举办的“德中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的开展,才使一部分中国心理医生得以有机会跟随德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学习精神分析疗法,受到精神分析的训练。钟友彬先生所著的《中国的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堪称中国的第一部精神分析的著作。继之,又有很多专家,学者专注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传播,北京国际IPA的成立,霍大同(中国第一位精神分析家)领导的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的成立等等,使得在目前常用的心理疗法(行为,认知,精神分析和森田疗法等)中,精神分析位居第四位。以下具体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精神分析这一源自西方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
上一篇:毕业论文:情绪对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