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趋同化发展缘由的组织社会

2017-12-29 02:1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谈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趋同化发展缘由的组织社会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趋同化是需要解释的现象。

摘要: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趋同化是需要解释的现象。基于社会理性与组织理性的关系理论对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此研究视角下指出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类型关联和一致性因果关联是大学趋同的普遍性前提机制,而社会理性的强制机制与大学组织理性的合法性诉求机制是促使我国大学趋同的现实因素。

关键词:大学组织理性;理性关联;趋同化


当前,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倍受人们关注的趋同现象,正如像有的学者所总结的,“我国大学具有一样的发展目标、一样的价值取向、一样的管理体制、一样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一样的科研导向。”我们把大学在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相互间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以及在形式上表现为越来越相似的现象称为大学趋同化发展。对于我国大学趋同现象的原因,当前学界有不同的解释。董云川教授在罗列了趋同表现的基础上认为“造成中国‘千校一面’的主导因素是中国传统意识中的‘大一统’观念和政府对教育管理得过多、统得过死的高度控制性集权”;而以王义遒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则在研究大学定位时探讨了这一现象,并认为高校趋同源于高校办学目标过于笼统、国家对学校的投人及其社会地位的确定取决于学校、高校领导人的面子观和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全等原因。有些研究者则在探讨大学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趋同的原因,如李爱民认为主要是由于大学管理者缺乏个性从而使大学理念落后,导致大学没有独创理念,只得模仿移植。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国大学趋同的缘由,为我们做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一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过于笼统,大多只是作现象陈述而没有给出深层原因;二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是从大学如何定位及如何建设特色大学角度触及到的,没有将大学趋同作为专门论题进行研究,所以对问题解释力度不够。本文运用组织社会学中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关联理论来分析和说明我国大学趋同化现象,以揭示我国大学趋同的深层原因。笔者主要通过探究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间的类型、因果关联,来解释引起大学行为和形式趋同的普遍性力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大学的组织理性及其与社会理性的类型关联
组织社会学中所论及的“理性”是从哲学中借鉴来的概念,它是指“思想和行动自觉地符合逻辑规则和经验知识,在这种思想和行动中,各种目的都是前后一致的和彼此一致的,并且运用最适合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在组织社会学的传统中,同哲学一样,把理性看作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特有的社会能力,一种追寻目的符合逻辑的最适当地实现手段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把组织理性界定为组织表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一个社会组织中具有了那些得到主要组织成员自觉遵循的一套独特的共识性或强制性的行动逻辑规则和经验惯例,这些规则和惯例或者与组织生存和组织各种目标的实现手段相关,或者与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合法性有关。当事实的组织出现了这种状态时,该组织就是具有了组织理性,它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组织理性概念可以看到,组织理性与人和社会的理性是不同的。首先,它是在社会组织内部构建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就存在的。其次,它有一个形成与消解的过程,即组织可以形成自己的理性,也可以丧失自己的理性。作为事实的社会组织一大学,它的组织理性就是大学内多数成员遵守的行动逻辑规则和经验惯例,它是作为大学成员的个人理性和既存的抽象社会理性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不过这一理性有十分丰富的具体内容,并且不同时空它的内容不完全相同,这也就是说大学的组织理性是处在流变状态下的,它要么是在有和无的状态之间,要么是在失去理性和获得理性的行动之间反映出来,这种特性就造成了大学组织理性的被建构和易受外界影响的特性。
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之间存在着类型的关联,即社会有什么样的理性类型,受其影响,组织就有与之对应的理性类型。”一方面,从社会理性的历史类型来看,则有“宫廷理性”一技术理性一沟通理性这样一个纵向链条。“宫廷理性”是指社会形成了与成员地位和权力获得方式有关的那些行动逻辑规则和经验惯例,它所处理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配。技术理性虽然是哈贝马斯对所看到的那条西方社会理性化路向所作的归纳,但是从当前全球范围来看,以理性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性随着全球化而波及后发达国家,其最显著的表现是技术理性像在发达国家一样在发展中国家成为成长中的理性。沟通理性则是哈贝马斯提出的解决韦伯式对西方社会悲观情结的对策或方案,哈贝马斯认为虽然从近二百多年西方历史发展的过程衡量,技术理性对人的控制愈来愈强,但是“世界观祛魅”还使人懂得用理性的态度跟别人交往,即不用任何内在的压力或外在的压力加诸对方身上,而用论证来说服对方达成共识或了解,并且接受从不同的演绎角度去解决问题。这种不同于技术理性的理性就是沟通理性。我们从社会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上进行考量时,可以将这三种理性在概念上看作是社会理性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具有阶段相续的逻辑。但是从事实的社会来说,这三种理性可以在不同的社会中存在,也可以以各自不同的程度组合于一个社会中,与此对应,社会组织的理性也可能处在三个阶段的任何一段,也可能同时具有不止一个阶段的理性特征。据此,社会组织就有与社会相同类型理性或相同类型组合成的理性。
上一篇:谈理想与现实中生存的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