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话教学实践的问题与改进(2)
2017-12-29 03:53
导读:1.表面上尊重学生的虚假对话 在中小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课堂对话现象:“同学们都预习了某某文章,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哪一句?最
1.表面上尊重学生的虚假对话
在中小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课堂对话现象:“同学们都预习了某某文章,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哪一句?最想探究其中的哪个问题呢?”于是,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或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会一边表扬一边话锋一转:“看得,大家都很好得预习了课文,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稍作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要“探讨的问题”在有些情况下并非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备课时早已确定的问题,是教师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或者说是课程标准早已规定或提示的问题。这种对话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很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对学习的抵触。
2.“假问题”过多导致的虚假对话
那些无需思索即可立即作出判断、回答或翻开书本就能马上找到答案的低级问题,我们称之为“假问题”。如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学生跟随老师提出的“……对不对?”“……是不是?……”而随声附和“对!”“是!”的教学对话,就是由于“似问题”而产生的虚假对话。站在对话教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师生对话只能是停留在浅层、低级问题的提问与回答,没有也无法激起思想的交锋,不会也不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3.候答时间过短造成的虚假对话
候答时间主要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前的一段时间。有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教师的候答时间增加至3秒以上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几乎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是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种由于候答时间过短而造成的虚假对话,广泛存在于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四)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现实生活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是师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蕴藏了无限教育资源的世界。教学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会觉悟到自身学习的责任与价值,这自然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当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时候,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因此,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成了对活教学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很多情况下,教学的现实却远非如此。
有这样一节课:金秋,在北方城市的一节观摩课上,年轻的女教师与初一学生一起学习《秋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第一册)。教师播放的多媒体背景
音乐是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大屏幕上连续播放着秋天沉静的大树、高远的天空、斑斓的树叶、饱满的果实……还有米勒的《拾穗者》。教师将这节课处理为朗读课,教师读“秋实”,学生分角色朗读“秋色”与“秋味”,全班男声朗读“秋风”,课堂中还有其他声音,沉稳的“秋土”,宽厚的“秋景”……
从一般教学理论的角度讲,这堂课设计是精妙的。它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但这堂课又是令人深思的:窗外就是切切实实的秋天,四周到处充溢着秋的阳光和秋的气息。然而,这一切却被教室里的师生,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忽略了。课堂上充盈着的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