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1)(2)
2017-12-29 03:53
导读:大量事实证明,职业教育把一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遭遇“学业失败”的青少年导向“学业成功”,使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我们千万不可小视“学业失败”
大量事实证明,职业教育把一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遭遇“学业失败”的青少年导向“学业成功”,使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我们千万不可小视“学业失败”可能酿成的社会危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说:“学业失败可产生排斥,因此它在许多情况下是某种形式的暴力或个人失控行为的根源”。[11]由此可知,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具有何等重要的价值。
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能教育与谋生教育,与心灵的净化和觉醒无关或者关系不大,职业教育常常被斥之为功利主义教育的典型。其实这是莫大的误解,尽管客观上确实有人把职业教育引向或举办为单一的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但他们的行为并不表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和主流,仅仅是一种误导和工作错误而已。我国的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就认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12]另一方面,人们在大量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发现,结合职业场景和工作实践实行全面素质教育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比普通教育具有明显优势。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说明“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运用于教育领域是可以把握的,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能有效提升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 二、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阻碍职教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师资和经费,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但当前阻碍我国职教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被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许多实际困难都是由此派生的。因此,推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亟需人才观、教育观和教育体制的综合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由于精英教育观念及其制度的惯性作用,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地扩大,甚至成为教育功能的主体,而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衡量所有的人,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应试能力的竞争,这主导着相当部分的教育活动。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个体多样性被否定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教育类型之间的等级化,职业教育成为保证精英选拔的辅助系统,用来缓冲选拔渠道中学生容量的盈亏涨落;不同教育类型的人口“分流”原本应该是积极的、自主的、愉快的选择活动,实际上却变成为被选拔与被淘汰、受青睐与受歧视的重新归队;“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了,现实生活中往往只承认一种“考试状元”;“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古训也被否定了,我们的教育几乎天天都在惩罚“学业失败”……
在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影响下,职业教育被社会看成是“次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得不到公正对待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职教工作者自己也很容易把职业教育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培训,忽视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因此教育系统当前亟需大力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13]其实,连最发达的国家也并不是仅仅通过普及高等教育便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美国2002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每100个25岁以上人口中,仅有80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其中51人升入两年制以上高等学校学习,而只有30人获得了副学士以上学位。[14]德国2002年18岁至19岁的青年人中,49%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后直接就业;15%毕业于全日制职业学校;15%没有获得任何职业资格证书;上大学的只占21%,而且其中有5个百分点是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之后上大学的年轻人。[15]
大学排名 对不同教育类型的态度反映了对“人”和“劳动”的态度,即反映了对所有人群和所有劳动工种的态度。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每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每一种劳动都受到尊重,尊重程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的不同上,而不是表现在不同的工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