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点拨教学 “八法”(1)
2017-12-29 03:54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高中历史点拨教学 “八法”(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对学生而言 ,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对学生而言 ,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具体到历史教学来说,要解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理解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基础知识,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互联网等手段来独立地学习、讨论、探究而达到初识,以培养学生互动交流的自主学习习惯。而对其中的疑难点,教师就要加以点拨引导,以使学生明白。 如何点拨引导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介绍八种常用的点拨式教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 “温故”点拨法。 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是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本领 ① 。所谓 “温故”点拨法,就是通过已学知识的辐射和延伸来点拨学生学习新知识,让学生学会寻找新旧知识、前后知识之间的纽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学习“洋务运动”时,我提问学生:“开展洋务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对洋务运动开展的条件,教材并未清楚交代,它隐含在先前刚学过的知识之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章节的几个知识点,把总理衙门(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心机构)的设立,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为洋务派“师夷”制造了“拜师学艺”的气氛,西方列强这帮“洋师傅”愿意在技术、设备、贷款等方面与洋务派合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内部产生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借师助剿”,实力派体会到了“洋枪洋炮”比“土枪土矛”的厉害,意识到了“师夷长技”以便更好地“剿发捻”、“勤远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洋务派不仅手握地方实权,还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赏识,这使慈禧太后不得不为了倚重他们而暂时支持他们的策略,这就为洋务派进行“师法自强”的改革提供了政权基础。而把握政权、靠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行改革正是“改革”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特征),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加剧侵华(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原料掠夺和资本输出,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利益更受损害,为此洋务派觉得单办“军事工业”也不行,应该再办“民用工业”、开学堂、派留学、筹划海防。)四点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又启发了学生“知新”。 二、背景点拨法。 为了使所编写的内容史论结合 ,浅显易懂,方便教学双方的理解,编者会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来进行思辨性地阐释。但限于篇幅,编者也不能面面俱到,有些知识点的背景语焉不详,学生自主理解有困难,为此教师就得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比如:学习“辛酉政变”时,有学生问:“为什么‘顾命八大臣'之中没有奕訢这位‘皇弟'?奕訢为什么会与嫂嫂慈禧太后勾结发动宫廷政变?”为此我向学生介绍了当年道光帝是如何选定太子的事:“道光帝晚年为立太子一事犯愁。道光帝前三子早夭,四子奕詝最长,欲立其为太子,可奕詝腿有毛病,文才武略都不及六子奕訢。清人尚武喜猎。某年春猎,道光帝有意考察诸皇子,皇子们也明白老父用意。校猎开始,奕訢即抖擞精神,左右开弓,跃马当先,获猎最多。奕詝纳老师林受用之计,虚张声势,一箭不发,道光帝不明其意,遂问其故。奕詝说:‘时才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道光帝听后大喜,赞道:‘此真皇帝言!'于是立奕詝为太子,即日后咸丰帝。” ② 听完介绍后同学们明白了原来咸丰帝与奕訢兄弟俩的 “梁子”早就结下了,怪不得咸丰帝会疑忌弟弟而拒之于辅政大臣之外,防其擅权篡位。兄弟俩的矛盾加深了。1861年咸丰帝死后奕訢与慈禧太后乘机密谋除掉了“顾命八大臣”。又比如学习“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时,学生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为什么日军1941年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941年初国民党也制造了震动中外的“皖南事变”,大“扫荡”的开始和“皖南事变”的爆发同处一时间段是否巧合?我点拨学生,其实不是。“皖南事变”和大“扫荡”的发生与“百团大战”有一定的关系。“百团大战”一方面确实打击了日军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与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中共及其军队日益壮大的实力,因此,“百团大战”之后不但日寇惊呼:“对华北应有再熟悉”,蒋介石国民党也觉得要加强反共,以免“赶走了日本人,却壮大了政敌共产党”,因此,1940年12月“百团大战”结束之后,1941年日军和国民党就各自发动了大“扫荡”和“皖南事变”,以严厉打击共产党的力量。将“百团大战”作为小背景,与大“扫荡”、“皖南事变”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学生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关系。
三、材料点拨法。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 ,史料丰富,浩如烟海;现在互联网上有关古今中外、三教九流的资料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教学活动中教师恰当地择其一二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不仅可以使讲课趣味横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丰富其阅历,拓宽其视野,增强其阅读材料和鉴别、鉴赏材料的能力。例如:学习老子的“无为”主张,引用其“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的话加以适当地解释,可帮助学生理解老子的主张,免生歧义;讲到孔子的“仁”时,引用“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类的话进行讲解,则能使学生初步领会居儒学“五常”之首的“仁”义,使学生受启发而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学习“隋朝的大运河”时,将胡曾的“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③ 和皮日休的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④ 的诗句引入并结合书本知识对照起来理解 ,能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介绍孙中山时,引用对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⑤ “或入园中逐出袁还我国余行道义无回首瞻前途”,能让学生领略一代伟人的风采,激发其爱国心。引用对联“骑奇马张长弓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能战;伪为人袭龙服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并拿” ⑥ 来讲述 “《辛丑条约》的签订”,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当时谈判桌上的“战火硝烟”。可见,材料与历史教学相得益彰,上课时材料点拨法用得好,能收到“信手拈来成趣味,旁征博引拓思维”的功效。 四、比较点拨法。 比较 ,轻易使人分辨出事物的异同点。具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可以归纳分析;区别较大的事物则可以对比分析。比较点拨法就是教师要善于将具有可比性的事物组织在一起,让学生分析体会,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提高、检验历史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比较法在
高考题尤其是主观性题型中经常出现,比如:“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差异的比较”、“维新派和义和团拯救民族危亡的观点在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上的比较”、“拿破仑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范围、性质、影响及其共同点的比较”等题目就要用这种方法来解答。如何用“比较法”点拨学生思维呢?这里以“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为例进行说明:一要明白“结果”是什么?二要抓住比较的中心点“……不同结果的原因”。三要注重比较“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时空范围。四要找准比较的切入点。根据
政治学的有关理论,近代国家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上的 ⑦ 。因此解答这道题时可以 “民族”的概念作为切入点,从民族形成的四大要素即“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来对比分析北美和拉美地区的不同历史状况,并结合当时两地不同的宗主国的国情、起义过程中有无统一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知识来找出“原因”,作出较完整正确的答案。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