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2)
2017-12-29 03:54
导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能力方面;一是对学习的心理、态度、情感方面。在我国,现阶段进入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在这两方面
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能力方面;一是对学习的心理、态度、情感方面。在我国,现阶段进入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在这两方面都与进入学术型大学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处于弱势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未来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现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在理论学习中的失败也许恰恰证明他在其他方面有过人的地方。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努力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
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在如何落实则见仁见智。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是参与,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这种参与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但是在课程体系设计、内容选择上要能有利于这种实现,体现参与的要求,创造参与的条件,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因此,高职课程体系不应当仅是知识的体系,它不仅要包含知识点,更多的内容应该是技能项,是技术知识体系,是经过动手操作才能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课程的重要目标。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去,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实践性强的、操作性强的课程科目应当占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并使课程体系的结构有利于教学过程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到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方式上来,通过校内外实习职训基地,让学生能在更多更好的实践环境、动手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职课程归类为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高职课程不管是技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同时,作为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等教育,不能重复中等教育的技术水平要求,应更注重新兴技术、高级技术、复杂技术的选择与整合,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2.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实现整体优化首先要坚持“三面向一提高”的要求,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培养质量是课程目标。二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三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中国大学排名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当前职教课程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的反思
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原则、内容与方法